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的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化流变,即它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到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
现在,让我用形象学的观点粗略分析下电影《好雨时节》,无论深浅,浅尝辄止,不作深究。
影片《好雨时节》是由韩国导演许秦豪拍摄的电影,主演是中国的高圆圆和韩国的郑宇成。影片主要讲述了韩国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朴东河来到中国成都出差,偶遇大学好朋吴月,而这次相遇,让两人的心再次碰撞出爱情的火花。
影片的片名为《好雨时节》,该片名来自杜甫的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杜甫草堂是两人续缘之地,春雨的降临让情愫升温。
从小喜欢杜甫,怀有诗人梦想的男主角东河,在成都游玩的景点便是杜甫草堂,他穿梭在寂静的巷子里,误入重重的竹林,漫步其中,耳边是风吹竹林声和清脆的鸟语。透过竹林,隐隐约约的阳光撒在东河的脸庞上。下一秒,传入耳中的是导游的解说声,寻声来源处,原来是故人。毕业多年后的重逢,互相寒暄的两人,故事悄然上演。
雨总会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那丝微的春雨扣人心弦,情不经意间流露,深入内心深处。
雨穿插在整部影片当中,情思缠绕,雨季来了,旧情是否会复燃呢?与你躲过雨的屋檐,屋檐下的你和我,是谁悄悄把谁装进心里呢?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东河牵着吴月的手在街道上奔跑,在一家小店铺前躲雨时,吴月伸出双手接雨水,感慨道:“真是好雨知时节。”……东河说道:“如果我能证明我爱过你,你会重新考虑吗?”吴月反问道:“东河,你觉得先有花开再有春天,还是先有春天再有花开?”深拥后,一切尽在不言中,分离后各自回到住所,各自怀揣着心事。
餐馆用餐时,窗外下起了雨,吴月说:“好雨来得总是时候。”东河无奈答道:“今天不是。”不欢而散后,同事对东河说:“爱情确实是有国界的。”
影片的结尾,吴月骑着东河寄来的自行车,在小道中穿梭,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东河再次来到四川,他在杜甫草堂的门口等待着下班的吴月,影片到这里便落下帷幕。最好的结局是未完待续,这一次的重逢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韩国导演镜头下,那书香文气、唯美浪漫的成都,那朦胧的情感,那城那人那物无不带着东方的色彩。同时,使人深深体悟到东方人细腻含蓄的情感,那暗生情愫,却不直言,那说不出口的苦衷,谁人知晓。
东方情感何尝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看不清说不透的幻影。任何一种异国形象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对异族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异国文化在本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情况,同时也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望、需求和心理结构。
镜头转向风土人情,在东河这注视者的形象下,观众随着他的视野,他的所见所闻,一步步揭开中国这片热土的面纱。
男主角东河初到中国,坐在出租车上,车子左窜右窜,川流不息的车流,满是按喇叭的声音,对于东河的不适应,同事转过头来,乐呵呵说道:“这就是中国。”中国的交通现状就这样如此直观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影片中一些场景的细节特写,值得久久回味。对于我们而言,这些场景并不陌生,它们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习以为常,直到导演将它表现出来,我们才后知后觉原来可以这样解读周围的环境。
小店铺的厨师嘴里斜叼着一根烟,神情淡然,但手下一刻也没闲着,左手端着四个碗,右手迅速地往碗里添些许的调料。镜头转而男主角东河一行的人,同事滔滔不绝描述地中国四川的种种,美女、熊猫、川酒、川菜,还有四川火锅。
用餐时,东河一边拌着面,一边直看着同事碗里的面,同事介绍道,这是四川的名菜,“肥肠粉”,东河吃了一大口后,辣得被呛到,同事笑得前仰后伏,说道:“在中国做生意就要学会吃这东西。”
中国的大排档,小巧的店铺一家接连一家,餐桌摆满街道,整条街满是熙熙攘攘正在用餐的人群,镜头转向男主角与女主角,他们相对而坐,桌子上摆着啤酒,火锅的配料及食材,火锅里的食材正在翻滚,热腾腾的热气,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读书时期的往事。
路上,暗黄的灯光映照着一条狭长而窄小的小巷,两人漫步其中,七八十年代的土房子。一路上,杂七杂八的木板依靠着墙壁,随意张贴的海报,停放着的自行车,随意晒在路边的衣服,偶尔路过三两家的小店铺,头顶上空是随意牵拉的电线。一次,饭后散步的两人走着走着便来到了广场,广场正播放着歌曲,成群的中年妇女正踩着节奏起舞,还有围观的人群,吴月混入其中起舞。
韩国导演镜头下的四川,有都市的喧闹与拥挤,也有平淡的点滴,生活在这座城下的人们,生活惬意而美好。
杜甫的诗,成都的雨季,熊猫川菜,大街小巷,熙攘人群,这些有形或无形的事物,似乎已成为中国的缩影,异国人眼中的中国,那神秘的东方国度,并不是遥不可及,它简单真实而淳朴。
异国形象是对一国的描述,但不是异国现实的复制品,而是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事物的总和。
正如影片中,关于成都这座城的描绘,那悠长而寂静的小巷,那七八十年代的土房子,一个处于尘世又远离烟火喧嚣的老城,这些痕迹早已远去淡化了,这部影片的场景,何尝不是导演的“主观臆想的中国”。
总之,电影《好雨时节》中的中国形象,无论是东方情感如春雨般朦胧缠绵,还是成都的如诗如画、闲适恬静,都融合东方的自然灵性与西方的物质文明与一体,是一个理想的国度。
影片结尾处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最好的结局是未完待续,那么,下一次的重逢,又会有怎么样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