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佛学起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发扬光大,是因为佛学刚好填补了中华文明的一个结构性的缺口——缺少形而上学的思辨性。
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底到是什么意思呢?
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 ❶哲学史上指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❷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〇 也叫玄学。】
汉语词典的解释和小的时候书本上说解释差不多,只能死记硬背,无法于心,于是网上查找到并喜欢这样的回答:
1, 英文physics 是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的几篇论文,虽然不是关于自然科学,而专门研究事物的本质、灵魂、意志自由等,后人整理出版的时候,却把这几篇论文放在《物理学》之后,于是有了metaphysics这个名字,意思是物理学之后的,即 “超越物理学的科学“
2,《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简单说,有形物体以外的、不可见的,无形的、抽象的叫“道”,“道”是万物生发运行的法则、规律、轨迹等等;
有形的、可见的、具象的叫“器”,“器”是一切具象的总称,也可以是分类名称,比如竹器、铁器、兵器、等等。
《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说的是“道”,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寂兮廖兮”“恍兮惚兮”的客观实在,只是人看不到而已。
3,metaphysics 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从《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 翻译为 “形而上学“。晚清学者严复则采用了老子《道德经》译为 “玄学“。后经清末留日学生将大批日制汉语(日本称和制汉语)带回国后,虽然日本翻译的一些词汇虽然不甚贴切,但更为简单易懂,更容易被当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中国民众所接受,因此“形而上学”一词扎也根在了汉语之中。
形而上学就是超乎具象的“形”与“象”,主要以“形”之外的一切物质为研究对象,研究具象之上的学问,就叫“形而上学”。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 是说也说不清楚的“道”,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但全篇都在论阴阳、福祸、得失、动止、生死等等,不仅是普遍联系,而且整个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还是建立在相关规则之上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处处充满了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不是对等对立的,“辩证法“ 是一种辩证的方法论,是研究学术的工具,工具不是学术。
哲学是形而上学,追究事物的本源,而科学是近代的事,是从哲学这棵大树上分支出来的实证学科。
哲学是科学的基础,如果没有哲学思想,科学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
2600年前老子的道学思想仍在影响和启发着当今的科学家们。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认为:
“道家思想是一切科学思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