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摘自公众号:萌叔在杭州。原标题为《有钱的生活,真的太特么爽了》。
01
钱赚得太多有什么烦恼?
除了容易数钱到手抽筋,需要定期去骨科医院复查之外,我想不出来别的。
但没钱的烦恼,我能叨叨一整天。
我小学同桌就是个穷孩子。当时流行自动铅笔,他不敢向家里要钱买,被同学嘲讽落后、土鳖。他一声不坑,把头埋进书桌底下。
上了大学,贫富差距急剧变大。有人周末出去下馆子逛街,有人一整年只敢吃食堂,最便宜的那种。同学叫他出来玩,他勉强挤出笑容:“不好意思啊,我还有事就不去了。”
工作之后更完蛋。我有个朋友在北京奋斗4年,前途无量,最后被高房价活生生逼走,来了杭州。结果杭州3个月内房价翻了一番。朋友说没事,在北京我要赚200年的钱才能有车有房,在杭州只要100年就够了。
不知道该笑还是哭。
02
金钱,在许多时候等同于一个人的胆识、尊严、格局和幸福感。
那句流传很久的鸡汤“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快乐;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巴拉巴拉巴拉”,一句比一句扯淡。
别人坐30个小时火车,你机票2小时飞到,这叫用钱买时间;别人窝在家里看盗版电影,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叫用钱买快乐;别人咬牙省钱攒首付,你轻轻松松拿到房产证,这叫用钱买家。
谁说钱只能买到房子买不到家,都住进去了,还特么不叫家?
我发现有不少文章,都呼吁年轻人别满身都是铜臭味,要淡泊名利。这话我不爱听。铜只有钱味,人才有臭味。爱财之心人皆有之,只要别搞歪门邪路,天底下三观最正的事,就是对金钱不懈的追求。
03
尤其要警惕那些把淡泊名利挂在嘴边的人。他们要么已经赚够了钱,要么正打算从你的口袋里往外掏钱。
看看那些网络精品课程,你就明白了:《如何不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月薪4000如何提升幸福感?》,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核心思想也不过是放轻松、inner peace啊inner peace。
课程简介说,上完这些课,保证让你意识到:做一个幸福的boy和girl,和赚多少钱真没啥关系,主要是心态啊心态。
我频频点头:老师,我觉得你说得特别有道理,我想听你的课。
老师微微一笑:课程一共分5节,每节199元,现在活动促销力度大,只要799,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799哦亲,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哦亲。
我瞅了一下购买记录,大概有近500人付款,折合人民币40万。
你在无产阶级的洪流里水深火热,他在资本主义的花圃中坐享其成。一个刚刚入账40万人民币的家伙,估计没啥资格教别人淡泊名利吧。
04
不出意外的话,写到这里,肯定有人要批评我拜金,所以我还是要中肯地说一句:钱确实不是万能的。
它存在一个拐点。薪资收入多到一定数额,再往上涨,幸福感是会下降的。
这不难理解。那些创业者们,每天只睡3小时,吃不上热饭,没空休息,虽然年薪颇丰,但幸福感不会太高。所以才说收入超过一定数额,幸福感就会下降。
这个数额大概是多少钱呢?
月薪5万。
不是我瞎掰,这是广州发展研究院《2015年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的调查结果。换句话说,想在一线城市获得足够的幸福感,你需要5万月薪。如果是二三线城市,工资也要近2万。
收入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人,凤毛麟角。所以现在上班族活得都不够幸福,每月除去吃穿交房租,积蓄所剩无几,当然会对金钱有无尽的渴望。
这很正常。20多岁,就该是欲望太高、能力不足的年纪。他们需要一些压力,来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而金钱刺激,永远是激发斗志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把努力赚钱作为人生目标,在这个年纪真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只要不偷不抢,不违背法律道德,任何人都有追逐财富的自由。
而那些动不动就批评你拜金的人,他们的动机就很可疑了,主要分两类:要么不够聪明,要么不够诚实。
05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但我对于有钱生活的概念,绝不是什么香车美女豪华别墅海天盛筵。
我的理想生活比较具体:
1. 一套不大的房子,一辆可以代步的轿车;
2.工作劳累烦闷时,可以负担得起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用盯着银行卡余额挠头;
3.去超市买菜不必在“降价打折”的牌子前眼冒绿光,也不必在售价略高的绿色食品前犹豫不决;
4.生了病不必硬挺,不必小声和医生说“能不能换一盒便宜点的药”、“下次再说吧”;
5.父母喜欢又舍不得花钱的东西,我可以把它买回家,在开门的时候挺直腰杆说一句“爸,妈,我回来了。”
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你的理想生活也许与我不同,但无论如何,都一定需要金钱做支撑,而这也是我们在荆棘路上负重前行的理由。
有钱的生活,真的太特么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