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活动在全国开展的轰轰烈烈,语文学科的新教育有朱永新教授的指点,从晨颂、午读、暮醒到共读共写,开展的越来越有深度,但在我们数学学科的新教育中,却没有语文学科那么多样化,只能自己摸索前行。对于新教育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崭新的理念,下面我浅谈一下我在数学方面对新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一、研
1、研究学科特点,开展知识外延
数学学科知识性严谨,在教学中缺乏了必要的生动性,而让学生感受到的是知识的枯燥乏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上学期我开展了系列活动,来增强知识趣味性。例如在进行《角的认识》这个单元的教学,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又特意设计了一节活动课《玩转角》让学生不借助量角器画出不同的角。学生借助一副三角板或者一张卡纸,用不同的方法或折或画找出了120°、15°、135°、75°……等不同大小的角,课后,让学生把自己找角的过程写出来,就呈现了一篇真实的数学日记,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讲完这个单元后,我让学生系统阅读这个单元,用简单明了的话编写出这个单元的知识点,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后,我稍加指点,一首关于角的儿歌就呈现出来了!“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点对点,边对边,看好0°在动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把本单元的知识收集、归纳、整理办成一张手抄报展示出来,例如可以写角的定义、画一个角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分类、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等等,这样的手抄报就成了一张知识汇总型手抄报。当然手抄报的类型有好多,思维导图、错题集锦、单元复习……等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单元知识特点,合理改革,布置不同的趣味作业。这个单元里,如何把数学知识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教材里有一个知识点,如何判断谁的风筝飞的高?我把这个知识点布置成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操作来证明结论“线和地面夹角越大,风筝就飞的越高”是正确的,并把自己的活动过程写下来,就是一篇真真实实的数学小论文。
2、研发卓越课程,共筑理想课堂
在国培学习期间,网络观摩一节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易博老师讲的绘本故事《给猫挂铃铛》,才知道数学可以和绘本结合起来,上的那样生动有趣,才知道数学也可以阅读。所以本期我将带领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在阅读中,首先老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完整的故事材料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重点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边阅读、边批注、边思考的习惯,会从数学故事里找到数学信息,并进行整理和解决问题。
3、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活动
当然,数学新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开展我们的新教育。例如:数学阅读、数学绘本、数学情景剧、数学儿歌、数学日记、数学故事……等,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安排,选择合适的活动进行。
二、学
前几天,我在数学专家贲友林老师的工作室里看了一篇连载,是贲友林老师对于自己执教的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四次教学设计的回顾和反思,让我对数学的教学有了不同的认识,这四个不同时期的教学设计,也是我们数学课堂改革不同阶段的体现,从按部就班地“教”,亦步亦趋地“学”——走向“为学生的设计”——课堂,师生一起设计。贲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课“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角度对3节课再做一下梳理与比较。1995年的课,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课堂预设排斥与挤占了生成。2009年的课,注重预设与生成,预设给了生成的空间,但教师内心期待的还是预设中的生成。2017年的课,上课前,对教师来说,真的不知道这节课会发生什么。而恰恰是这样的不确定性与课堂的多种可能性,表现出课堂的魅力与吸引力,让教师和学生对课堂充满了向往与期待”。看到数学届如此闻名的数学泰斗还在孜孜不倦的学习,我们有何理由不去学习提升自己呢?
三、思
在听名师和专家报告的时候,他们成为一个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勤写。其实我们也可以勤动笔,边阅读、边工作,边反思、总结,坚持写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生活感悟等。我在动笔写的时候,也没有写教学方面的,只是记录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偶然的机会,为了和家长交流如何辅导孩子功课,才开始写有关教学方面的文章,如《口算技巧》《一节数学课究竟教给学生了什么?》《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孩子!》《数学阅读》、《如何办有效手抄报?》等都是很有针对性的文章,发在家长群里,和家长互动如何培养孩子和辅导学生,很受家长们的喜欢,现在,写随笔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教育生活方式,不到两年的时间,我已经书写了近4万字。
教育无止境,教无定法。我们每个教育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路和教法,智者见智,睿着见睿,这只是我对新教育粗浅的见解,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探索数学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