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解锁亲子关系的秘密,成就更好的父母与孩子



各位小伙伴们,我要来给你们安利一本超级棒的亲子教育书籍了!

这本书叫做《看见孩子》,豆瓣评分竟然高达9.3,简直是太可怕了!

作者是贝姬肯尼迪,她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哦!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理解、倾听、帮助孩子的方法,特别强调了“看见孩子”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我们要真正理解孩子的需求、情绪和感受,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自信、独立和友爱的人。

这本书的大纲分为准则和实战两大章节,逻辑超级清晰,读起来超级顺畅!

而且,书中的很多准则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比如,善意养育这个准则,它强调了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双方本心是良善的,这是亲子互相理解的基础。

还有一条准则我也特别喜欢,就是“真相不唯一”。

它告诉我们,我们既可以是一个爱发脾气的妈妈,也可以是一个爱孩子的好妈妈。

这种接纳多种真相的观点真的是刷新了我的三观,让我更加有信心在育儿之路上继续战斗!

另外,书中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准则,比如明确父母职责、心理韧性>快乐、永远不要忘了关照自己等等。

这些准则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更适用于与自己的关系、与伴侣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等等。

我相信,任何一位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有很多收获!

以下两点非常触动我,我一定要提出来单独解释。

                        1.善意养育

在育儿的过程中,每位父母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与关怀。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惑。

书中强调了一个核心观点:“你的本心是好的,孩子的本心也是好的。”这句话似乎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作为父母,我们爱孩子,希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而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带着纯洁和善良的本性。

他们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动机和情绪。

因此,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行为时,首先应该尝试理解他们,而不是直接批评或惩罚。

在抖音上,我之前经常看到宝妈分享孩子搞怪、捣乱的视频,并配文说:“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呢?”这恰恰体现了孩子行为的背后,往往并不是故意要惹恼我们,而是他们正在探索世界、表达自我。

因此,我们应该把孩子的行为和他们的内心分开来看待,更多地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全脑教养法》一书中,神经精神病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人的大脑就像一幢两层小楼。

楼下的一层负责基本的生理机能,如冲动和情绪;而楼上的一层则负责更加复杂的心理过程,如计划、决策和共情。

孩子的大脑在成长过程中,楼下的部分发育较早,而楼上的部分则相对滞后。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在面对情绪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理解这一点,当孩子深陷情绪无法自拔时,不要过于苛责,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耐心的引导。       

                      2.真相不唯一

书中提到的“真相不唯一”的育儿原则。其实我们也能运用在生活中方方面面。

“真相不唯一”它告诉我们,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存在两种感受。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意做我们期望的事,比如该睡觉时还想继续看电视。

我们可以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宝贝,现在是睡觉时间了,电视要关掉了。”

如果孩子因此大哭大闹,我们可以接受两个事实,既不让孩子看电视,但同时接受孩子为此而不快。

既会因为孩子撒谎而生气,又会去探究孩子不敢讲真话的原因。

既认为孩子的焦虑是不理性的,又能对孩子的需求产生共情。

我既会对孩子大喊大叫,也会成为一个爱孩子的妈妈。

既能把事情搞砸,又能去积极修复。

既可以后悔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又能在日后做得更好。

心理学家菲利普·布罗姆伯格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健康就是能够身处多种现实之间,不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就是既能走进许多人的内心,又能拥有独立的自我。”

如果我们能同时察觉到内心的多种感受、想法和冲动,而不让其中的任何一种把我们全部占据,我们就处于最佳状态。

3.最后

《看见孩子》这本书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还子,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与孩子一同成长,是我们作为父母最美好的旅程。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位更好的父母,那就抽空读读这本书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