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念头产生于我的中学时代,那个时候出于一些情绪的宣泄,喜欢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在纸上。同时在我的中学时代接触到韩寒,郭敬明之类的青年作家的文字,觉着自己也能去将一个故事写一本书,自己也能够成为他们那样的作家。如今这个目标依旧还在,但却又无法起步,又不想不了了之。现在的我似乎因为这个念头,间接性踌躇满志,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始。
当然我依旧想要去写的是一些关于我的某些想法。我想通过文字的宣泄来使得自己能够被关注,或许有就有人能够理解我的思想,支持我的想法。人总是希望得到一种认同感,从而获得一种满足感、成就感。当然,在我看来这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人总是在思考问题的,关于写作,往往使我头疼,但无奈又有这个念头,仿佛是一生之中必须去做的一件事,缺少了生命便不完整,人生便会多几分遗憾。我承认自己没有写作的天赋,或许以前有过,只不过在某一刻被抹杀了,但这个想法却依旧存在,已经扎了根,我已经不可能再放下了。写作这件事我确信会伴随着我一直这样下去。
在我想要下笔写一些文字时,思绪变得异常的混乱,我承认自己读的书太少,而且对所读的书并没有读精,大多在意的是故事情节。或许因为从前做阅读时被文章的中心思想搞得意乱神迷,被限制了想象力,但这个东西不是明者自明的事吗?依稀记得小时候的一次语文考试,当时我的作文得了29分(满分30分)。当老师发到我的卷子的时候说:你看这次作文给了你29分,你才考70分,看看你的阅读,这么撇。我想当时如果他不说那些话的话,我就可以跟我的同桌炫耀这一次自己的作文分数多么的高。但后来想一想,也认同了老师说的白瞎了给你这么高的作文分。从此之后似乎再也没有那么认真的去思考怎样去写好文章,只是尴尬的学会了在作文里生硬的引经据典,把作文的开头弄的华而不实,结尾搞得不明所以。
如果有人在我八岁的时候问我以后想做什么的话,我想我的回答中没有当个作家,可能还是老套的什么科学家,警察之类的。在我知事的时候我发现,当个作家在我们那里本就是个不入流的想法。我出生乡下,乡下人在意最多的就是琐事,没有什么独特的想法,只是追求入流。当科学家高尚,当警察威武,当教师轻松,这些想法在那个年代根植于我祖辈父辈的心里,因此我的名字里就有了一个“科”字。但后来发现我永远也达不到祖辈父辈的念想时,我也不敢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他们对此并没有多清醒的意识,周围的人也没有人去尝试过去当一个作家。他们说出口的是永无止境的对比,用“别人就可以的,你为什么就不行”准则来批评着我。在这一刻我也意识到人云亦云,对人的打击是很大的,做一个先驱者是万分困难的。
后来也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还在坚持所谓的写作梦,在心里面依旧没有放下当一个作家的念头。我知道自己写的一些被称之为情绪的文字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但我觉得自己重来都是对写作的爱好,并不奢求通过写作可以给我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况且我知道自己的水平不够,我需要的是逐渐去尝试。我不敢说我为了写作付出多么多么大的努力,我只是觉得应该让写作逐渐成为我生命中理所当然的事,或许成为一个习惯。
我依旧对文字怀着满腔热忱,没有多少人理解。在我对发小讨论讨论这些的时候,我听出他的语气里,没有嘲笑,有的是不可理解与难以置信。他从来没认为过我能够成为我想成为的人。他从来没有看过我写的东西,然后对我说着:你写的东西也不怎么样呀。但我深知,现在的我有了一个确幸的东西,只属于我自己,如果我不去做的话,那我就会永远停滞甚至倒退。有了开始,慢慢的进步,慢慢理解自己,即使没有自己想要的结果,但自己喜欢就好了。
现在我依旧想写的是心情,和当下的感受和想法。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缺乏构架一个完整且有意思的故事的能力,我没有去尝试过,之前所写的文字也是如此。我觉得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会沉浸在其中,且写的这些东西大都不切实际,在我看来很是莫名奇妙。
我原来以为只要自己喜欢就好,喜欢写作就写吧,只要慢慢地积累,一万字,三万字十万字……可写着写着就愈加的困惑,找不到所写的东西的价值所在,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从小没有人要求我走写作这条路,他们没有让我有这个意识。我依旧用些我的梦想是科学家,老师,警察之类的话来搪塞他们,他们好像也没太在意,似乎也是不太相信我会成为些人中的一个,毕竟千变一律的梦想本来就不太现实。
后来在我有了成为作家这个念头以后,我不与人提起。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不谈梦想,只谈现实,只谈以后得出路,因为以后我们比的东西就是这些。尽管我们还在交谈,但我无心与他们做比较,两年后,三年后的你们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且我意识到所流露出来的外在生活中的我与内在的我是格格不入的,就比方说是我被人不可理解的目标,如果我再去谈它的话,我料想他们会说些譬如:我相信你,加油、只要努力,你一定可以……之类的屁话。所以我常常闭口不谈我的想法。
我承认我无法写出意义深刻的文字,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会被关注。但这是我的一个夙愿,是我想耗我一生精力去完成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