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就是进步
Tips(阅前适配 ,体验更佳):
- 文中涉及的结论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 为什么限定是“工作状态”:
(1)每个人的生活不同,也导致“自省”的来源不同,我目前无法总结出可定性或标准化的案列,所以空讲大道理的话,我自己也觉得无趣(例如“鸡汤”)。
(2)工作虽然分为“360行”而且各行工作内容均不同,但是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或者说对于工作上遇到的林林总总事情(产生“自省”的原因)经过这么多年的前人总结与不断深究是有部分内容可以标准化的,比如有一种职业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师”或者大学有相关的课程包括相关的书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参考用书》,侧面证明了不同工作间的底层原理是相同的,那么针对于“工作状态下”的自省,我认为是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以及对该种状态下的“自省”分析结论是具有普世性的。
一.什么是“自省”?
- 官方定义:
(1)自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zì xǐng,是指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是孔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出自《论语·里仁》。
(2)心理学把自省定义为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也就是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 - 个人见解:
(1)自省是为了解决当下发生的问题或可预见的问题而进行一个持续性的思考并最终解决该问题的过程。
(2)自省是一个被动触发的动作,需要当事人被工作中的事情所“刺激”而后保持该状态直到下一个刺激点的来临。
二.工作状态下,我们为什么需要“自省”?
- 对进一步的职业走向(行业发展)看不清:毕业后的三年是决定大部分人明确职业生涯的重要时间段,在这三年中职场小白需要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以及从事行业。但是“职业无惧改变,行业慎重选择”其实会影响绝大部分人的职业规划,我们从自身出发,自己的第一份职业所处的行业与当前我们从事的行业跨度有多大,并且是什么使我们从事现在这个行业,这期间的种种经历以及抉择就是“自省”的结果。
- 瓶颈期的到来,也是我们触发“自省”的一大源头。瓶颈期的出现就我自身经历来看,往往是比较突然地,可能在工作中的某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有一些问题总是出现在你的工作中并且你个人无法有效的解决它们需要别人进行帮助,此时这些问题就表明你在工作中遇到了“具象化的瓶颈期”。
三.怎样正确的进行“自省”?
-
打开自己:不要尝试在一个自己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上进行无效的研究,而是需要将自己与他人进行链接,链接的方式包括大不仅限于以下2点:
(1)勇于暴露问题:面对需要处理但是自己暂时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需要对来源人坦白,从而获得他人的帮助与协同,这个过程中不仅是解决眼前事,我们更是可以通过他人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与自身能力进行对比以及学习。
(2)主动接触新的事物:我始终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是表明弱者对于强者的反抗心理及崛起方法的最好阐述。正如我们在工作遇到问题时并进行了适当自省,但是段时间内找不到快速的解决方案,这是因为我们陷入了自己的信息茧房(原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中,所以想要在自省中更快速的找到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在平时进行积累,去了解自己所擅长的事情之外的内容。 - 拥抱变化:我始终认为“固执己见”是一种弱者的表现。如果你的“己见”足够正确的话,那为什么会与他人产生意见相左呢?或者说为什么会被别人不认同呢?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在进行自省的同时请先接受他人的观点,再去拆分观点,最后得出认同与否的结论,而不是寄希望于“口舌之争”的短暂胜利。
四.“自省”与“焦虑”的区别:
状态 | 持续性 | 结果性 |
---|---|---|
焦虑 | 因某件事情而起,因这件事情结束而结束 | 好坏皆有 |
自省 | 因某件事情而起,该事情结束后会进行延展思考 | 当前事件结果好坏皆有,下次同类事件尽力做好 |
- 焦虑相比于自省其发生的概率更大、更频繁,但是一旦我们习惯进行“自省”后,焦虑出现的次数就会下降(呈反比关系)。
- 举例:
我决定写文章来输出我的观点,这就是自省的结果。
我因为今天要写这篇文章,但是灵感短时间无法满足我的预期,导致我很头疼,这就是焦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