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而曾国藩正是这样一位集修身、治学、治世、治政治军于一身的“古今第一完人”。《清史稿》评价称“中兴以来,一人而已!”他的“立功”主要在于以书生领兵平叛,他的“立德”“立言”则主要在于修身齐家,他是传统社会修身齐家的典范。在修身方面,曾国藩的渐进苦修法既迥异于王阳明心学,又不同于其他理学家的玄妙幽远,更为具体,更接近日常生活,在宋明清三代理学家中最为独特,且成效显著;不但通过修身悟出了心安、身强、神钦、悦人的秘诀,也帮助其走出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军事困境。在坚持不懈的修炼中,他虽病魔缠身,却摸索出独特的养生保身法,并最终以贏弱之躯走上自身人生和民族历史的巅峰。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语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然而,曾氏家族绵延十代,代代英才辈出,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
那么,这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曾国藩家书里,曾国藩除了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还是一个优秀卓越的家长,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家庭具有高度责任心,一生修家书近1500封,对曾氏后人产生重大影响。
一、读书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5岁时开始在父亲教导下接受童蒙教育,但学习天赋一般,没有像历史中的许多大人物一样少年时就露出过人一面,而是一个普通的农家读书子弟,靠着勤奋苦读的笨功夫,一步一步地通过科举之路,秀才考了七次,进士考了三次,其中充满坎坷。曾国藩考中进士的时候28岁,随后在家休息了一年,才进京为官。可以说,曾30岁以前的人生乏善可陈,如果没有后来的际遇,他可能就是大清王朝的一个普通官员,循规蹈矩、平平淡淡度过一生,他的人生也许会比较富足,但绝对不会焕发光彩,更不会像后来那样成为影响历史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进了京城之后,他的人生开始不平凡起来,先是在初进京的任职选拔考试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顺利进入翰林院,并获得道光皇帝赏识,在随后的十年中七次获得提拔,其中一次连升四级,37岁时就成了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挤入大清官场的核心层次。作为一名汉族官员,这在清王朝成立的两百年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究其原因,除了自身勤奋外,和他的修与有很大关系。当大多数读书人都以当官为科举目的,当大多数读书人越过门后就迷恋权力带来的各种好处,沉陷各种享受的时候,曾国藩严格要求配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理学研究上,并按照理学家的标准来修炼自身,显得是多么不一般。曾国藩的严格修身和勤奋好学,让他很短时间就在京城读书人圈子中小有名气,并引起了道光皇帝的关注和赏识。
1.1读书四法:
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作字:早饭后做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有求深意是循人。
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ー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1.2为学四事:
1.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
2.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
3.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
4.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亚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