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兴趣与规训
1.这两个术语的意义
“兴趣”一词在其一般的用法上表示:(1)积极发展的整体状态;(2)人们所预知、期盼的客观结果;(3)个人的情感倾向性。
有兴趣,就是专注、致力、陶醉于某个对象。
有兴趣就是去注意、在意、留意。
在教育上,重视兴趣就是在原本无关紧要的材料中引入有吸引力的特征,也就是通过让人愉悦来收买人心,吸引学生对此注意并作出努力(引导学去认识存在着个关联,从而使材料变得有趣;让他带着目标去反思和构想自己的行为)。这种方法不无道理地被人指责为“软性”教学法,即教育中的“施舍”理论。
如果一个人被训练成能够斟酌自己的行动,并且审慎地开展这些行动,那么他已经达到了受过规训的程度。除了这种能力,在执行经明智选择所定下的行动路线的过程中,面对让人分心、迷惑、困扰的事情时,他有能力坚持忍耐,也就达到了规训的本质。规训意味着掌控能力,即掌握有利于贯彻所实施行动的各种资源。一个人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并立即付诸行动和使用必要的手段,这就意味着他要接受训练。
兴趣和规训是相关联的而非相对独立的。
2. 兴趣观念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在任何一种有目的的经验中,兴趣代表了各种目标的推动力。
在经验中,心灵是通过对未来各种可能的结果的预期而回应当下刺激的能力。
你必须了解你的资源是什么,你能支配的条件是什么,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又是什么。这样的预见以及根据预知的东西所作出的审视,就构成了心灵。
3. 这个问题在社会方面的一些表现
通过教育的组织使儿童自然的、积极的倾向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同时确保这种作业要求进行观察、收集信息和运用构建性的想象力,这才是改善社会环境最需要的教育。
概要:
兴趣和规训是有目标的活动中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这一学说对教育理论的重要价值是双重的。
一方面,发展和训练心灵就是要提供一个能引发这种活动的环境;
另一方面,学习的教材等同于所有作为资源或阻碍进入持续的、有意图的行动过程中的对象、观念和原则。
需要把独立的心灵、独立对象和事实世界结合起来。
思考:
1.人们感兴趣的事可以有很多,但能达到杜威规训的本质的很少;
2.创新思维很是需要,但前提一定是有扎实的基础、娴熟的技能,四有好老师也是把扎实的学识放在首位,就像德智体美劳中德的首位一样,不然像一个不会用电脑打字的人想用电脑打的字来记录生活时,所关注的对象就会受影响。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规训是最有效的路径。一个学习都不能控制好的人,如何控制生活中更过的不可预知呢?毕竟学习的结果相对单纯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