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5. 23.953500学习笔记(5.21~5.22)
曾经作为一名学生、一名教师,如作为一名教研员, 我从未质疑过我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也从未怀疑过自己传播的教育。也许是因为我曾经接受的教育没有把我培养成一个具有高阶思维的人,我向来只有被动的学习与机械地传授,不思考、不质疑、不批判,昨天和前天所听到的、所学到的,让我又一次迫不及待地第一个赶到教室要将这些思想、行为、模式进行整理、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1.对教育发展的认知:工业时代教育是基于标准化知识的程序化工作,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本,标准化的课程、过程作业与考试,标准化的产品(学生)。规范的教育,它是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的。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完全无需去全盘否定以知识传授为本的 教育,因为它是特定时代的特定需要,同时我还得去重新了解历史,了解工业时代。
2.智能时代来临.,AI到底是取代人类,还是解放人类呢?我的观点是解放,因为程序性,可重复,高效率的工作交给智能机器人去做,但创造性、审美性、情感性的工作仍需要人类自身来完成,如人际交际、艺术创作、科研创新等,所以我们人类不必恐慌。
3.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只做考试训练,不做教育。而孩子不是一串成绩单上的数字, 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不可以忽略他们的个性发展,两千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
4.智能没备没有错,错的是没有好好利用。
5.以写信为例的四年级习作教学教研活动主题是:从关注老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教研活动人人参与,听课老师负责课堂观察,课后十分钟访谈,及时反馈以便给上课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反馈的内容不讨论学生的写作内容,只讨论学生的表现。
6.景洪春老师的观点有:a.把习作要求转换为适切的教学设计,比如情境设计;b.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告诉学生,信是一定要寄出的; c.深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是否有意义,课堂感受是否很深、很难忘;d.说课评课的表达要集中,要学会提炼你的观点;
7.从关键细节看当今教育的主要问题,教育改革存在盲目跟风和仓促上马的问题;教育实践存在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倾向;教材开发存在重展示轻建构的倾向。
8. 第八次课程改革生成的新课程理念的本质是指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互动。
9.我们的教育执着于既定的规范,而缺乏探求的精神。我们的孩子缺乏归纳的能力,所以我们教研员在考试出题的时候,能不能以考试为杠杆,引导老师关注学科知识是怎么来的,从而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以上总结的9点,前4条来自于范国睿教授《走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这一讲座,5.6条和7.8. 9条分别来自于景洪春名师工作室的教研活动观摩、沈章明教授的讲座《当代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改造可能性》。
我觉得可以在自己身上实施的3点有:
1.在组织教研工作时我们可以更深入,如设计课堂观察记录表,涉及到观察对象的人数、性别、 学主举手和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及学主回答问题的质量。学生的访谈也要设计具体的问题,问题的设计需紧扣学生的课堂感受。
2.智能设备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没有好好利用。回想我给文孝买平板的初衷,只是想让他更好地学习洪恩识字,到现在却成了我打发他的利器,回家之后一定要好好解决这一问题,放下手机,做到有效率的亲子陪伴。
3.学会反思、质疑,多看书,培养自己和孩子、和老师的批判思维。从沈教授的讲座我以看出70后的他具有绝对的学科钻研精神,质题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宝贵品质。课后向他请教的阅读书目《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万历十五年》一定会好好学习,多读历史。
好吧,能用到自己身上的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就足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