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前段时间,一直在看幼儿园,想说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幼儿园,让宝贝在里面健康快乐的成长。前前后后看了好几家,离家近的,离家远的,都没有特别满意的。看见自己在选择幼儿园这件事上的各种纠结,无论哪一家我都无法下决定。最后在一家距离近的和一家距离远的之间纠结,无论选哪一个我都无法坚定选择、欣然接受。纠结了好多天,最终因为觉得接送太折腾,就放弃了远距离的这一家(我喜欢的蒙氏幼儿园),选择了离家近我却有点看不上(可能仅仅是我的偏见的幼儿园)。决定之后,我还是心不安。
这件事的发生触发了我的很多问题,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模式和制约。
我(觉察到)的一些模式和功课
我总是纠结,无法做选择做决定的模式。无论做哪一个选择、下哪一个决定,做了选择,下了决定,我也无法欣然的去接受。
我想要一切都完美。我害怕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我怕我做错了选择,我无法接受出错,接受“选择失败”、改变和二次选择,我认为选择只能一次,不能再改变,陷在一种制约中。我对自己决定做一件事情没有力量和底气,做事畏首畏尾,犹犹豫豫。
我忽略了关注自己,我没有活在当下。内心能看到自己太看重学校对孩子的作用的成分,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幼儿园身上,好像上了我心中认为好的“蒙氏”,孩子就会成长的很好。上普通的幼儿园,孩子就会成长不好。这无形之中就成了一种限制和制约。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远不及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大,太看重学校,反而忽略了父母自己本身的状态。
我担心学校的氛围不好,老师不负责任,孩子受欺负。总希望找一个保护罩把孩子罩起来,在一个友好、团结、安全的温室花园里成长,我想让孩子不受“伤害”。避免让孩子经历“风雨”。担心、恐惧的背后恰恰看轻了孩子自身的力量。
我对孩子不放手,就像我父母对我不放心一样。
我觉得我是在保护孩子,好像给她一个我自认为友好、安全的环境,我就心安,让她非常的安全,避免了她和小朋友发生冲突,而觉得另一家幼儿园是不友好的,其实是在让她避免困难,但这样做就是在削弱孩子自身的力量,让她没有了穿越困难的机会。
她是会遇到各种人和事的,这些我都无法掌控,而我的做法却是在掌控。孩子该面对的一样都躲不开,我这种所谓的保护其实不是保护,这种不放手其实对孩子不利。
相信孩子她自己的力量,她可以面对很多事情。对孩子放手,给孩子经历风雨的机会,孩子才会长大,不然永远也长不大。就会跟我一样。
我发现,所谓快乐的成长,其实是不存在的。
我们常说,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但现在我越来越发现,成长从来都不是快乐的,成长从来都是伴随着很多痛苦,要经历很多的挣扎和泪水的。就像胎儿出生要经历产道的挤压,毛毛虫破茧才能成蝶。成长也是如此。经历了,走过去了,才会从中成长,变得更有力量,这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而我们常常做的事就是人为的去阻碍孩子经历困难,经验痛苦,因为我们看不得孩子伤心流泪,我们总想把她捧在手心里,保护她,以为那是在保护她,那样她就不痛了。但其实并不是,该来的一样都不会少,而这种人为的阻碍,恰恰是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经历困难、体验挫折的权利,阻碍了他们成长自己内在生命力量的机会。
我们想掌控孩子的命运,其实,孩子的命运都是她自己的选择。
孩子是她生活的导演。她会选择她要经历的路。我要做的就是学习放手,先做好自己。
我所认为的为孩子好,都是我认为而已,我对孩子是抱有期待的,我想掌控孩子成为我心中完美的样子,这种爱是有条件的,但其实她就是她自己,她是她本来的样子。我不能控制和左右她成为什么样子。
换个角度讲,即使她不能成为我心目中的样子,我就不爱她了吗?这不就是以爱之名的一种控制吗?这是全然无条件的爱吗?我问自己,你在祈祷文里对孩子念的“你就是你、我就爱你本来的样子,”又算是什么呢?
所以,看清楚,不是掌控孩子成为什么,而是先看看自己,我先成为什么。
面对否定的声音,我会受影响,怀疑自己的决定。(跟父母发生了争吵,他们反对我把孩子送到很远的幼儿园,投射就很多恐惧担心给我,包括接送问题和金钱上的,有很多评判。我看到自己还是受到一些影响。)
我收获的“礼物”
我要关注自己的成长,照顾好自己,我好了,孩子会自动复制我的好。
学习活在当下。为什么要纠结过去,又畏惧将来,为什么不能好好活在当下,关注自己的此时此刻。我们能保证的就只有此时此刻啊,我又在抓取了。
选择没有哪一个更好,没有哪一个更坏,只有我选择我承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怎样选择都可以,选择了勇敢承担责任就好了。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没有对错。我可以允许自己“反悔”,反悔又怎样,我只是多了一次体验和经验,都是好的,这不是失败。
学习放手。我对孩子放手,相信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比我想象中强大的多。我所认为的孩子都不是真实的孩子,而是我自己的样子。我对孩子的担心和焦虑,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都是把自己的无力感投射给了孩子。
成长是伴随着痛苦的,穿越了痛苦可以看见不一样的自己,让孩子经验困难,是在支持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实实在在的力量。
我了解了一些蒙氏教具,可以买一些在家里跟孩子一起玩儿,蒙特梭利是一种精神,可以无处不在。
我看到了自己和金钱的关系,我对金钱的恐惧,不配得感。我心仪的蒙氏幼儿园的学费相对高一些,看到自己要做交钱这个行为的时候是犹豫害怕的,我非常恐惧,仿佛钱就这样没了。 我无法说服自己把它花在我心爱的女儿身上,我又很自责很心痛,觉得自己不好。这样对金钱的抵触、恐惧、纠结、不配得感、觉得钱回不来的感觉,让金钱也不愿意靠近我。而我却忘了,钱其实永远都不会离开,花出去的钱没有消失,而是会十倍百倍的回来,它本身的价值远远大过我认为的价值。
和情绪在一起,情绪才会消失。
很多时候我看到自己的纠结担心、心不安,我是讨厌自己的,极度的讨厌,对自己有评判,我想跟这样的情绪对抗,我抵触它们,我不想这样。
我觉察到自己的对抗,我没有和它在一起。越抵抗,越无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想到老师对我说过的,纠结就纠结啊,纠结没有问题,人人都会有纠结,就带着这份纠结,心不安也没关系啊,就带着这份心不安前行,很多人之所以成功、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带着恐惧、带着纠结、带着这一份心不安前行啊。
去随波逐流,我接受我的心不安。修炼自己不去对抗,而是带着敞开、允许和接纳的心去面对每一个状态,顺着生活的“波浪”,随波逐流,与它共舞。有什么样的情绪出现都可以,真实的面对它,接受它,喜怒哀乐,允许它来,也允许它走,不去对抗它,不去评判自己的这种情绪。
我看到自己的进步,我的自愈能力在一点点提升,面对事情,面对情绪,我可以学着自救,向内观,看到自己的一些模式,而不是向老师或者其他人要一个答案。我可以自己试着去“处理”。
仍存在的问题
我仍然对自己有评判:觉得自己不能克服接送的困难,就这么点儿事情我都不能解决,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很自私,我觉得孩子可怜,心疼孩子,我觉得是因为我的一个决定影响了孩子,不能去一个“好”的幼儿园。我对不起孩子。
每次做静心冥想,问自己为什么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为什么觉得自己可怜,为什么自责,觉得愧疚,觉得自己自私,觉得自己没用。在过程里,我能感受到,我可怜孩子,其实是在可怜我自己而已,我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其实是觉得我父母做的不够好,他们对不起我,我还活在对父母的抱怨、期待中,活在对父母要爱的模式里。
看到一些就没有看的再深入了。所以,目前还是没有办法放下。我知道我要跟自己这些感觉在一起。我要做的,也许就是给自己时间,慢慢去经验它就好了,与它同在,带着这些情绪前行,它会在合适的时间给我答案。
我接受,此时此刻,我就是不能做到,我接受自己的这种状态,我不是一个完美妈妈,但也许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完美。因为这就是我选择要经历的。
我也在想,孩子先去到离家近的幼儿园就去吧,你选择接受,也许结果比你想象中要好:她很喜欢那里。这样不是更好吗?一个厉害的孩子,她在哪里都是可以的。她是可以适应各种环境的,不是让环境做主人,而是让自己成为环境的主人,到哪里都可以很自由,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和自由自在。
就算退一万步讲,孩子真的不喜欢这个幼儿园,我也是可以有选择的,我可以再换另一家,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不被制约了,我是自由的,我可以这样做,我也可以那样做。我不纠结对错,我也不评断对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最好的发生。因为生命就是一种体验,一种体验接着另一种体验。生命就是一场庆祝,我们早已设定好此生要选择经验哪一种体验。
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磨砺好自己。就像若晴说的,当磨砺好自己,就有力量与外界连接。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自己的才智、时间、精力等。会有合适的老师看见你的种种好,看见这个家庭的好,这个孩子的好。于是,好事成倍。
感恩一切的发生,去面对它,所有问题的发生都是生命的礼物,让你更加的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看到更多限制你制约你的故事,看到更多生命的真相,看见更多生命的可能性,更加的接近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