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知识点它在《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491页的厚厚的书中,仅占1页半的篇幅(第30页开始听觉),算做是一个很小的知识点,但是就是这个知识点,你错过就耽搁一生!
最初发现孩子问题的时候,是孩子在2014年的1月21日那个时候孩子已经4岁半了。细心的爸爸听孩子说话,孩子就啊啊啊的让重说,晚上爸爸就和他玩悄悄话游戏,晚上孩子睡熟后,我们俩用手电筒照耳朵,发现里面有黑黑的东西, 用挖耳勺硬硬的。第二天我们去医院看医生,当场掏出了一只耳朵里的耵聍。见下图。
后来的日子,我们很小心的经常查看耳朵,害怕再出现这样的事情。
可是就在今年的新年2017年,在一个小摊位上,孩子非要买一个带灯的挖耳勺,这个挖耳勺拿回来,我们一直都没有用,反而是孩子自己要求用这个工具给他看耳朵,就这样,能看清耳道深处又发现了一个情况,在耳道的靠里面的位置,深深的硬硬的留着弄不动的耵聍去医院,依然要大量香油去软化后再处理!
声音能够传入内耳,主要靠2个途径,1是空气传导;2是靠骨传导。
骨传导有提醒耳朵声音来了的功能,所以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导,但是耳道的障碍会阻碍声音顺畅传导。
按照“你说出来的,是你听到的。”原理。
听力受到阻扰,直接影响的是说话、语言表达和英文听力辨音能力。
我能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就是容易晕车、说话结巴、个别音听不出来。
经过一次专业的测试后,更是使用科学方法验证了我之前的猜测,同时也看到了更惊喜感恩的希望!
了解我的朋友一定知道我给孩子进行了好久的专项的针对练习,单腿蹦踢球!结巴已经基本纠正了。
听力的问题现在孩子进行训练中!
那么这都是为什么呢?
结巴了不就是要做语训或者是口腔发音纠正,或不断纠正孩子好好说话,等长大了就好了嘛?
多年的专业知识,让我明白,任何的表现出来的都要深究背后的原因,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有长大了孩子就好了的说法,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小时候发生的问题,没有去根源上解决,仅仅是等待,那么长大后不是问题解决了,而是转化为更深层次的问题,更不容易发现,解决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了!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孩子,他在低年级的时候坐不住凳子,总是东倒西歪,而且无法集中注意力。老师多次和家长沟通,家长没有能够找到真正原因去解决问题,而仅仅是解决表象问题,比如今天说一说,明天批一顿。等这个孩子到高年级的时候,他坐得住了,但是却上课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了,总是盯着黑板想别的。所以虽然没有小时候那么皮了,坐得住了,但是学习成绩反而下降了。这个时候再想解决问题,问题复杂了,那就更难了!
仔细看图,你会发现耳蜗旁边就是前庭,晕车是因为半规管的原因,对刺激的耐受性差导致会有晕车的情况。
前庭功能是协调身体平衡。前庭低能的话,孩子会笨手笨脚,感统失调;会影响到孩子听课、阅读、书写和计算的能力。
前庭觉提高能力后,会控制好孩子身体的平衡;能够判断身体和环境关系;能够改善感统和运动技能。
无独有偶,在我身边也有孩子在耳朵内掏出很多耵聍。
所以如果你觉得孩子说话比较着急,可以买一个带灯的挖耳勺,看一下耳朵里的情况。
如果你对我说的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百度:迷走神经、右耳主导耳、前庭、耳蜗等;相信你越了解越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