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我姑娘当时还在上高中,有一天,我带她回老家,她当时穿的衣服我感觉得与她高中生的身份不太相配,于是曾写过一篇文章。十多年后,没想到我被调到了姑娘当时所上的高中,前几天,我到一个班里听课,看到一个女孩子穿着裤腿上开有三四个洞的牛仔裤,又想起了那篇文章。今天简单地修改了一下,向现在的学生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周日(2008年1月的一个周日),我家丫头好容易休息了一个星期天。自她上高中以来,我们全家就没有一起好好地回老家一次,这次,她马上要进行期终考试,一则想让她放松一下以利战斗,二呢,她姑姑刚刚住院回家,也应该回去探望一下,让孩子多感受一点亲情。
到了老家,她身上挎的那个包就一直没有放下来那怕一分钟,她告诉她姑姑和奶奶说:这是我的行头!直到这时我才才注意到丫头这次回来的穿着有点儿“时尚”:夸张的白帽子、有着长长背带儿的小包斜斜地挎在肩上,在她,可能会觉得这样好看,可在我,无论咋看都觉得没有一点儿学生样儿。我本想当场说她几句,但一则当着父母和兄弟妹妹的面,我怎么能不给孩子面子?另一方面,这次我们回老家的目的是为了让她放松心情,更何况,回来之前我事先也没有要求丫头可以穿什么,怎么好意思“不教而诛”呢?要说,也得等回去以后再心平气和地说。
这就是我要说的,高中生的行头不能错乱!
每个职业都有其职业的行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个职业的职业文化。学生也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很庞大的职业,当然也有职业文化。具体到穿着上,从古到今都有约定俗成内容。举个例子,如五四时期,教授们是长衫,男学生是那种比较合体的纯白的学生装(如电影上陈真师傅所穿的那种),女学生是蓝色的裙和白色的上衣配上长长的发辫,给人一种干练和青春之印象。而当时那些社会痞子们的装束则是一幅满不在乎的敞着怀、横着走路的样子,让人一看就避而远之。所以从行头上大约就看出一个人的职业。
大众对某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往往要与这个人的职业结合在一起。因为社会对每个职业的基本装束是有一个基本定论的,无论穿者和观者都会以此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是一个学生,他穿上了学生装,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学生的行为要求自己,当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职业要求有出入时,不要别人说什么,他自己就会按标准去进行自我调整。而在别人,若去评价一个人时,也必然要根据这个人的身份去评价,这样才公允。同样的事,有些人做了别人会横加指责,而另外的人做了却不会得到那么大的指责。如喝酒,穿擎服的警察要是喝了酒去指挥交通,那肯定会受到人们严厉的指责。而如果是一个路人喝了酒,那怕是影响了交通,怕也不会得到那么严厉的指责,这里的根本就是警察身上的那套警服。
现在,我们的社会讲和谐、讲民主、讲自由,但并没有不讲秩序!这个社会,有些基本的东西还是要有的,有些基本的认识还是要贯彻的。要是我们的学生穿着打扮象电影明星,那我们的课堂上怎么能阻止学生不比较、评价穿着?如果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忙于评价各自的衣装,那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和想法用来学习呢?因此,有识之士指出,学生在校必须穿校服!可惜,学生在校穿校服这个规定现在好多学校做的很不好,以至于我们根本没法区别我们的学生和社会上和闲散人员,这给我们的管理和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我没有研究过,但无论如何,这的确是教育的一个损失。因此,无论如何,学校的着装是应该有自己的规范的,至少,学生的行头不能错乱!
英国的伊顿公学,这是一所快七百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六百多年来,她的学生——所有的学生一律地都西装革履打领带!你从学生的装束上根本看不出学生的贫、富、贵、践、优、劣、中、差。她的学生一出校,社会上的人都知道这是伊顿公学的学生。这些学生也都不敢对不起自的那身衣裳。正是如此地要求学生,伊顿公学培养出了十多位英国首相。日韩的学生,一直以来也是清纯打扮为主打,让人耳目一新。在西方的舞会上,一个人要是穿着不系鞋带的皮鞋,或者皮鞋擦的不亮,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就没有任何一位女士会屑于与你跳舞!在原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员们入校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擦亮你的皮鞋!你看,行头在国外是多么的重要!
因此,我本周一定要抽空和我丫头谈谈学生着装这件事。我希望她上学时穿的象学生!至于在家里,她完全可以率性而为。总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再发生任何行头错乱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