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英歌h
春和景明,风和日丽,便想到“风景如画”一词。有的地方,它本身就是“画”。周末午后,到郊外的阳光下晒晒被雨淋湿的心情,决定去那个依山傍水、风景即画的画乡走走。
离城区20公里,有一个村子叫余东,是全国首批十大农民画画乡。全村228户800来口人,农民画会员就有300多人,其中骨干40多人,有省级民间优秀艺术人才6人。这个村每年创作1000多幅画,已有200多幅在全国获奖,3次获全国农民画大赛金奖。
一个小小的村子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画画且画出了这么大的名气?据说上世纪60年代,村里6名绘画爱好者参加了一次文化部门组织的非正式培训,从此便埋下了绘画的火种,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这些土生土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白天握锄头种地,晚上拿笔头画画。他们在民间“墙围画”“灶头画”“等基础上借鉴剪纸、刺绣、皮影、木刻等多种民间艺术创作技巧,取材于当地农村景色或村民生活片段,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形成了独特的“余东农民画”风格。
这的确是一个有色彩有味道的村子,尽管已去过多次,但每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一条宽敞、整洁的乡道穿村而过,路旁红花檵木正开得红艳,民居的石头围墙上均是一幅幅当地农民自己作的画,色彩艳丽,乡味浓郁。
村中一条大河,隔开余东余西两个村。水流哗哗、鸟鸣声声,高大的樟树和枫杨婆娑的枝叶在水面投下清晰的倒影,村中房前屋后墙面,随处可见农民画作,与正盛放的桃花、樱花、杜鹃争奇斗艳。
当地在搞杜鹃花节,村落路边、曲巷、窗前、檐下,鳞次栉比摆满一盆盆茁壮的杜鹃花,白的、粉的、红的、紫的,绽放出生命中最美的芳华。小巷一角,几只随意摆放的陶罐被涂抹得五颜六色,小小的罐口,钻出一些小家碧玉似的草花,这朴拙的园林小品本身不正是一幅画么?
村里十分幽静,农民画展室、创作基地等大门敞开,供游人参观。用石子和石板铺砌的巷路上,偶而见到几位老人悠闲地踽踽而行,或坐在门前边晒太阳边做着家务。一位老人正在整理自家种的红薯。
就在他家门口,一面坚不可摧的砖石墙投下的影子遮没了大半的路面。墙上的青砖因青苔而泛绿,墙角长出一些杂草,有些细小的植物顽强地从砖缝中钻出来。这面墙可有历史,是明朝的墙。老人说当年村里有三个太公,大太公二太公三太公,建了好多房子,家里很有钱,后来出个败家子给败光了。这面墙是大火烧过唯一的遗存。
就在这面明朝的青砖墙拐角,一条小巷通往一处更为清幽的居所——“园素”。小院门前,铺着木头地板,摆放休闲桌椅,鲜花盛开,紫丁香幽香扑鼻,旁边一幢二层小楼墙面涂满色彩鲜艳的农民画。小院是一处民宿,院落不大,富有沧桑感的青砖墙上挂着一辆西洋风的小自行车模型,前后车筐里种着花,与墙角同样风格的蔚蓝色桌椅、古老的灰色街灯相映成趣。院子里随意摆放着各种富有年代感的物件,充满浓浓的怀旧气息,瞬间勾起一些久远的记忆。时间在这里似乎已不再流动,真想坐下来静静地喝杯茶,享受画乡慢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