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的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叫故乡。对于一个游子来说,挂念的是家乡,怀念的却是故乡。
家,是个陌生的词汇,因为那里不在温暖;那里不在有人等;那里不在有人唤你的乳名;那里不在有慈祥的,淳朴的笑容;更没有人给你做好了饭,跟你说,吃饭了。
往日吵吵闹闹,炊烟四起的巷子,早已断壁残垣,杂草丛生,不复当年,恍如一场旧梦,不复存在。残垣断壁阿,萋萋芳草阿,无声的告诉你,那是真的。
年少在这里长大,少年在这里辞别。亲一亲我魂牵梦绕的故土;再吻一吻 ,抱一抱我那温柔的,宽容的,慈祥的,善良的,不求回报的,护佑我长大的母亲——故乡;再看一看,摸一摸,我故乡的江,故乡的河,故乡的井,故乡的人,故乡的土,故乡的景。
一粒细沙,一滴江水,一朵花,一棵草,一棵木,一故人,都是我的故乡,都是我少年时的梦。不敢去触碰,不敢去怀念,生怕忍不住回到家乡,那种失落,那种惆怅,那种酸楚啊,一下子涌上了心头,泪眼婆娑,大埠江的江水恐怕也难以带走 ,这股浓浓的乡愁。
少年离故土,岁末恋故乡。
年年盼月圆,岁岁念安康。
团圆的佳节,少不了故乡的味儿。离开家乡六余载,辞别故土十载有余,故乡的味儿,始终跟随着。
前两天,姑姑(偶然间认识的朋友,她成了我姑姑,我成了她侄女)寄来叶素饼(老家的叫法叫叶素饼,实际上叫糍粑但与糍粑又有区别),深深的把我感动哭了。十多年的味儿啊,闻一闻也能满足了。十多年隐藏的感情啊,一份浓浓的乡亲,一份浓浓的关爱,泪储蓄的池啊,堤坝了。
芭蕉叶包裹着,一种是白色糍粑撒有芝麻,内里有豆沙。另一种是黄色糍粑,糍粑一样有芝麻,里面却是红糖的。
快递员刚刚送来,就迫不及待的,拿到微波炉里热了三分钟。味儿就是这个味儿,芭蕉叶的清香,糍粑的香甜,从微波炉里穿透出来,好生的感动,幸福的感觉洋溢着,充斥着心房,这一刻,便是与故乡最亲密的接触。
姑姑寄来的,不只仅仅只是一份叶素饼。是一份关怀,是一份爱;更是一片故乡的情怀,系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
一口咬下去,思乡的游子魂归故里。细细的嚼着,慢慢的品尝,这味儿,就是故乡。
叶素饼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吃到的,什么节日能吃到,已经忘记了。但我还记得,如果亲人去世,还未“脱服”的(大概是守孝,要守孝多久已经不记得了。),过年的时候不能包粽子,只能做粉利,做叶素饼,打烧饼之类的。
粽子是四角的,有一两斤重的,像砖头一样。也有平常看到的一样大小的粽子。我的记忆里,粽子寓意着圆圆满满的意思。
父亲去世那一年,家里还未“脱服”。所以那一年的时候,伯母做了叶素饼,粉利作为回礼,收到的是粽子。
记忆中,做叶素饼好像也就只有父亲去世的那一年做过。后来,伯母为了哥哥能上学,背井离乡去广州打工了,过年过节不曾过回家。我和姐姐都不会做,都是邻居叔叔婶婶们送的,我们无以回报,有时候会帮他们做点农活。
吃到叶素饼,就像回到了小时候。问我那是什么味儿,我只告诉你六味儿齐全——酸、甜、苦、辣、咸、愁。
芭蕉裹糍粑,叶素品乡音。
游子飘四海,魂回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