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第二章
佛祖如来在上一品讲到佛法不可执著,那么在这一品中进一步讲到佛果更不可以执著。修行佛法,终得果位,这是修行者修行的目的,这和我们上学获得学位一样。但在佛祖如来的慧眼里,果位只是一个名称,是修行者修行经历的证明,并不代表修行者的境界与觉悟,这又和我们常说的学历并不能代表能力,是一个意思。佛祖如来不执著于佛果的修行,是告诫修行者不能为名所累,如为果位修行,还是住相修行,无法精进,终不能悟得菩提上乘之法。所以佛祖如来还是通过与须菩提的一问一答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与佛理。
在听佛祖如来与须菩提的问答之前, 我们先解释一下本品的四个果位名称。因当时翻译时,原经文中的梵文词语所阐述的思想难以用汉语中的词语来表达,如般若不能用智慧来表达,所以就用音译的方法原封不动的留在了中文经文中。第一个是须陀洹,是梵语,译为入流,以根不入尘,而能入圣流也,又因初预圣人之流,所以又译为预流。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是小乘初果。虽居尘器,已入圣流,其所以无入相者,因其能却六尘。这个果位,是修行者刚刚加入到圣人的行列,但还不能称之为圣人,有点像军衔中的“准将”一样,是快要成为将军的人,是将军衔中最低一等的。
修行佛法到这一步,修行者虽然还居于凡尘世俗间,但已经入圣人之列,修行者只所以能做到眼中无相,是因为其能力可达到让六尘停止沾染六根,故六根清静,自然能认清世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可做世人之先导,就能成为天地的使者,为世人指点迷津。何为六尘,就是
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能影响与误导人们认知世界的能力,所以叫六尘。何为六根,就是六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统称为人的认识能力。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佛法阐述了另一种认识论,就是人类该怎么认知世界,怎么才能认清世界,怎么才能真正掌握世界(自然与社会)的发展的规律,须陀洹,这一果位只是具备了认请世界的基础条件,就是“却六尘”。其实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事物属性的外在表现,色,我们眼睛看到的,有颜色、有明暗、有形态(固体、液体)等;声,是我们耳朵听到的,有动听、有不动听等;香,是我们鼻子嗅到的,有香、有臭等;味,是我们舌头尝的,有咸、有淡、有甘、有苦等;触,是我们身体所感觉到的,有冷、有热、有离、有合等;法,是我们心所意识到的,有生,有灭,有善,有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