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是狄更斯在47岁时所著的作品,在正直壮年的时候,他对社会中的各种弊病看的比较深,在小说中,他以法国大革命这个事件作为大背景,把自由正义,爱情与复仇的精神传达给每个读者,整部小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冲突激烈,是狄更斯最重要的巅峰之作。
在《双城记》中,双线叙事是主流的叙事方法:一条线是马奈特医生一家人在英国的生活,一条线是以德法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的革命活动。两条线前期并行,到法国大革命爆发、查尔斯·达内回到法国开始汇合为一条线,马奈特医生一家与德发日夫妇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斗争,以卡顿成功营救达内为结束。查尔斯·达内和马奈特医生的身份是两条线索的纽带。马奈特医生则是全书人物关系的核心。
狄更斯很少在某一个章节把一个人物的全部面貌或身份展现出来,用多个章节叙述时往往刻意减少与之前的章节出现的任务或者事件的联系,看上去就像重新塑造另一个人,但是随着行文的进行,读者逐渐意识到这些个新的形象就如同拼图中的碎片一样,看似独立,实则有和之前的故事情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所做的另一项任务就是把这些个新的碎片与故事整体拼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行文干净利落,又给读者惊喜感和参与感。也正应了一句俗语“阅读就是遇见老朋友”
在内容上,作者不惜笔墨,不断的针砭时弊,他强烈地表现了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人民是善良的,在收到不是很强烈的剥削的时候,他们会尽力地去适应社会,安稳过活,可是他们的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上层贵族统治残暴,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们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既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过于极端的暴力。但《双城记》备受争议,因为在狄更斯笔下,失控阶段的革命演变成了巨大灾难,狄更斯批判革命人民盲目屠杀,在憎恨贵族社会对他们残酷压迫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除了仇恨和报复,一无所有。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暴力会让我们退回到蛮荒时期,何谈理智与人文呢?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把小说的结构逐渐完整严密起来,紧张的情节也不乏戏剧性。《双城记》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不过从现实主义的立场来看,比起荒诞,作者更加侧重批判,这种或许也是其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