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信息化作为建设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已成为当前各国军队提升战斗力的共识。那么究竟什么是军队信息化?是不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幅增加或低代武器装备的快速减少就能代表军队信息化?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军队信息化不是武器装备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在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和改造各个领域,不仅包括武器装备,而且涵盖军事思想、编制体制和发展模式各个方面。唯有实现由物到人的完美统一,才能达成军队变革发展的目标。
要有能够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效能的军事思想。技术决定战术,但技术不产生战术,信息技术可以催生信息化装备,但产生不了信息化的军事思想。海湾战争中,美军采用“数量规模型”后勤,不仅规模庞大,效费比低,而且反应速度慢,难以适应高技术条件下作战行动的需要。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实施“聚焦后勤”模式和“精确保障”目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战中需要,而且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军事经济效益。一来一去,结果迥异,究其主要原因,不仅是军事技术的变革,更是军事思想的转变。同样,军队信息化不仅要有信息化的武器装备,更要有信息化的军事思想,要有能够充分发挥武器装备优长,弥补其短处的战术战法,否则就可能空守宝山,劳而无获。
要有能够适应武器装备多代共存现状的编制体制。编制体制是作战能力的“容器”,编制体制调整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根据国内外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武器装备多代共存的状态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即使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美军,根据不同的战场需要,也不能完全摒弃信息化程度低的作战力量。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师长詹姆斯·马蒂斯少将说:“我们通过人力情报手段得到的情报占情报总量的95%,其余的5%才是信号情报或是电子情报。”美军驻伊首席情报官约翰·德弗塔斯准将则说:“从卫星图片上看不出叛乱分子的行踪。”因此在军队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应当根据军事斗争的需要,针对不同代次的武器装备,采取相应的组织形式,信息化程度高的武器装备应采用纵短横宽的编制体制,而信息化程度低的武器装备则应采用小而全,便于广域分布、独立作战的编制体制,以此最大程度地发挥各代次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
要有突出不对称优势的武器装备发展模式。如果将军队比喻成人,那么机械化的武器装备就延伸了人的机动力和攻击力,信息技术则提高了人的感知力,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机动力和攻击力的效能。机动力和攻击力是基础,感知力是倍增器,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在搏斗过程中,如果三“力”皆弱,那么胜利的天平必将偏向强者,但如果有一“力”胜出,则不仅可以威慑对方,而且在实战过程中也拥有了避强击弱的资本。因此在军队信息化进程中,应当走突出不对称优势的路子,在大力追赶薄弱环节的同时,要发展能攻易守的“杀手锏”武器装备,让对手投鼠忌器,不敢肆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