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家长在交流八年级孩子的教育管理的种种心酸历程。其中一家的孩子偶然的机遇到了同学家里,发现了自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学的书桌上,电脑、IPAD、手机、智能音箱一应俱全,还可以作业时间锁房门,而她自己连听歌的权利都没有,更别说关房门了。回家后,她告诉妈妈,人家什么都有,我却什么都被限制,不公平。妈妈说,妈妈跟妈妈不同,她妈是她妈,你妈是我,我跟她妈不同,手机肯定不能有……。后来这孩子发了几天脾气,也慢慢“消停”了。据说,那个不受限制的孩子特有主见,开班会时面对家长对网络成瘾的担心,她说,我能管好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上网,什么时候需要写作业做功课。如果拿成绩说话,这个孩子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十。看到这些,你是不是也很好奇,到底是严管好呢,还是放养好呢 ?
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青春期的任务界定。有家长说,青春期就像小树,砍刷斜枝到大一些的时候,树自然就长好了。有人就说,青春期的任务是有准成年人向成年过度的时期,任务就是学会独立,不是变成“妈宝”“爸宝”,所以,孩子有想法有主见是他们走向独立的表现,压制越严厉,反抗越激烈,最后把孩子的个性给磨灭了。
这是教育理念的差别,比较理想化,具体到某个家庭,恐怕真不能“纸上谈兵”。教育孩子是家庭价值观的传承,是长辈经历的缩影,避免挫折,减少各种坑,似乎是家长的本能。但是,成年人是最有忘性的,他们忘记了自己当初是怎么“作”的了,充其量也只能回忆起大学初,不希望爸爸给自己铺床这样的“小叛逆”。不信,你试图回忆一下你五到九年级的时候,你是如何与父母相处的。看能想起来多少。很模糊吧。那么,现在做家长了,对孩子的要求却如此严苛,为什么?角度不同了,母爱、父爱的伟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阐释。
即便如此,还是没能回答严管与放养哪个更好的问题啊。没错,严管和厚爱结合,才是中庸之道。因为,严管的爸妈,总是忘记“厚爱”,哪怕一点点的尊重,可能就觉得奢侈了。其实,孩子只是需要支持,不是要挑战家长的权威。放养的家长,也不是真想放养,只因工作性质、事业奋斗等各种原因没有办法陪伴孩子,给孩子更多的指导,只好那物质满足聊以自慰。
有人说,中庸之道,把这个问题就化解了,也太不负责了吧。这样说,对问题回答来说真的是敷衍。我们回到话题上来,青春期的孩子教育,父母没有被传授专门的家庭教育方案,当然不排除有家族把很好的经验作为家规传承下去,否则就没有颜氏家规等之类的经典了。古代人重视文化传承,当前的教育却忽视(缺失)家庭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从这个角度看,父母也是在自我成长的,他们迫切需要学习、了解如何教孩子,如何养孩子。很多家长都说,养孩子,我也是头一次,摸着石头过河啊,就是这种情况的代表。所以,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在成长,为什么不能统一起来,共同成长呢?
作为准成年的青春期的孩子,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在不断挑战父母的观念、思想,恰恰提供了父母自我成长的机遇。如果,父母能作为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讨论一些问题的看法,将对孩子的发展真正起到影响作用,而不是表面上的强制。
说到底,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是父母自我的教育成长过程,父母自我成长了,孩子也就成长了。不是说严管多不好,或者有多好,也不是放养能多独立。就像开头我们看到的案例,放养的孩子关着房门,看似有自己的空间,但是她更愿意打开心房,与父母有更多的联结。所以,关键是什么呢,是父母要认识到独立的价值,什么是独立,什么是极端,与孩子好好沟通,学会接纳孩子的观点。同时,也要认识到放养的边界是什么,放养对独立确有价值,但是并不是放手不管了,那父母的角色在哪里,职责在哪里呢?
如果你有什么观点,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