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 20:39:07 晴
我把读书方式总结为的两种层次,搬运信息型和探索知识型,区别在于你是否主动思考,而思考的最直观表现就是“有没有带着问题”。关于提问式阅读,采铜在《精进》中描述了这种方式更可行的原因:
“就我自己来说,我的阅读和思考,都是在自己提出问题的牵引之下、因对问题无法完美解答所形成的焦虑和不安的鞭策之下进行的。对问题的好奇、对答案的渴望,是驱动我学习和探索的主要动力。”
那什么是搬运信息型阅读?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类型:
一是追求信息数量型。包括书籍阅读数量、碎片化信息阅读量,还有下载量,看到好的就想收藏,但是基本不会再看的类强迫症。这种妄以将高阅读量=高掌握,更像是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注意区分“信息”和“知识”,信息是表象的,反应是什么;知识是需要内化的,更需要知道为什么。而我认为你掌握知识的多少,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在你需要应用时,你能利用多少和联想多少。
二是从头到尾阅读型。本质上类似第一种情况,以为阅读就是要将书籍一字不漏看过一遍,生怕遗漏什么。这种类型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针对性,只是被动接收。我之前的阅读习惯大多也是这样,导致的问题是,虽然看过一遍,但是印象不深。
三是简单粗暴计划型。简单来说,有三个过程,制定计划、实施学习、回顾整理。这种方式是第二种类型的升级版,虽然能做好这三步已经算是比较优秀的学习者了,但是它的问题在于,只是对阅读内容进行整理和吸收,并没有解决学习者关于知识体系、方法、观念等问题。你在当你拿到一本书的时候有没有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进行阅读,是因为大家都在推荐,还是隐约觉得对自己有用?甚至在你阅读过程,标记重点,记录笔记的时候,你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学完之后,真的能应用到生活中,还是只是增加了了解了一点点知识的满足感?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搬运信息型阅读者,只是对信息做“表层加工”,大多时候也并不能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阅读,而且大部分时候阅读的动机或许只是为了自我安慰。
那怎样才能做到探索知识型学习呢?
在《精进》这本书里采铜提到一个类似概念,“解码式学习”。强调主动,深入观察并探索事物的深层次含义,而且结合自己以往的知识体系和经验,面对同一材料的解读也是不同的。他在书中举了个“会说话的小黄鸭”的例子:
1.在孩子眼中,他们关心最直接的信息,他们关心小黄鸭说了什么;
2.在家长眼中,他们关心的是价值和意义,他们把它定义为玩具,并对其娱乐性、教育性、安全性、价格等作为评判内容;
3.在工程师眼中,他们关心结构,他们思考和设计小黄鸭的功能模块,以及如何实现效果。
所以大多数的学习者只是停留在孩子角度,关心这本书说了什么,而少部分人站在家长的角度,会去审视材料的各个属性,从而评价其意义。更少的人会站在“工程师”的角度。
因此,做好“探索知识型”学习也无外乎这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它要传达的信息)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和评价)
3.它的内部如何构成?效果如何实现(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所以,阅读时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和东尼博赞提到的“双向阅读”是同样的意思。至于,各路大神提到的各种读书方法,包括秋叶在《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中分享的《十种读书方法》,其实针对不同阅读材料场景下的具体应用,本质上还是探索式。
突然又想到,其实这种阅读方式还可以应用到一切学习的场合,包括看影视剧、观光旅游等。
最后分享一个提高探索主动性的小技巧,这是在刘未鹏《暗时间》学到的:当你在阅读的时候,时刻想着在阅读完这份材料后,我要做成果输出和分享。有助于逼迫自己主动挖掘材料的深层价值。当然前提是,你得认可“输出”和“分享”这种学习方式。
以上就是我关于读书的思考,望能更大家一起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