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木船建造工艺是浙江舟山的汉族传统造船工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和手工技艺特点。造船工艺中,讲求曲直木料区别选用,斧、刨等手工具灵活兼施,木料榫、搭对接因地制宜,钩子、穿钉、螺栓配套安排合理,油灰捻缝细致到位等,这些数百年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船体细部如船尾、船头、船甲板(碧壳)等处,都装饰有传统的精细的木雕工艺和民间绘画,具有文化艺术价值。
在道路交通并不发达的过去,舟山是一座孤岛。能够连接海岛和大陆的唯一工具就是木船。造船是那个年代兴盛的行业。
早在太爷爷那一辈,岑氏的造船事业就开始兴盛起来了。岑国和告诉我们,因为太爷爷会做木质家具,所以就带着一家人从慈溪来到舟山,开始做船,那一年,爷爷刚刚十七八岁。
那时候做木船的人还有很多,因为不仅是水运交通,很多渔民出海打渔也都要靠木质渔船。岑氏因为手艺好,得到了很多渔民朋友的认可。
过去,木船是连接的通路,但是现在,它却成为了孤岛,几近无人问津。
从太爷爷开始,到岑国和,已经是岑氏木船制作的第四代了。
还没见到岑国和以前,他就在电话里告诉我们自己很忙,如果能不拍摄就不拍摄了吧。我们一方面暗暗觉得这位手艺人似乎并不配合,另一方面也好奇,现在做木船的工作还是这么忙碌?
直到来到船厂,了解了里面的环境和规划我们才知道,除了一些做船的工作,岑国和在忙着装修。
一共三层的建筑,第一层还是原来的造船厂房;第二层会是一个陈列室,将岑氏造船具有代表性的船模放在其中进行展览,包括一些造船用的工具。我们在其中看到了比人还高的锯子,不知道实际使用起来是怎样的情况。
第三层是岑国和专门辟出来作为教学的场所,因为岑国和说,就像第二课堂一样,一定要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这门老手艺。
现在的教学区还没有布置完成,成箱的手工船模用具堆在一起,就等着整个船厂装修完成后,迎接更多的人。
岑国和说,当钢船逐渐代替木船以后,他不是没有想过放弃这门手艺,特别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他觉得需要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于是他学着二伯的样子,自己为自己做了一艘船,出海捕鱼去。
远海的渔船已经全部被钢船代替,近海还有一些人执着地选择着木船。凭借着岑氏的手艺,有的渔民兄弟就跟岑国和说了,你就不要去打渔了,我们都向你买渔船,你继续做船吧。
这句话似乎打动了岑国和,他卖掉了自己的船,回到了做船的手艺上。
岑国和对手艺的坚持,一直到今天。这其中的转机,发生在90年代末。
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让传统手艺出现了生机。“我在2000年的时候,有一个德国的航海家,他就是一生里面想到造一艘自己的木船,他想环球航海去,那么最终找到了我。他在1999年末找到了我,当时在一个小的船厂里面造船,那么他看到我这个手艺比较好,所以他就跟我交谈,交谈以后,我开始造了第一艘国外的船,那么这艘船造完之后,2001年的时候,他自己航行到德国地中海。”
有了第一次尝试,岑国和与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联系。2002年,为舟山市管委会做了一艘长31米,宽6.8米的古船,名为“绿眉毛”,这也成为了现在岑氏木船的代表性作品。2006年,“绿眉毛”正式下水。
自此以后,岑氏木船开始扬名海内外,休闲渔船、文化古船项目越来越多。
文化,给予了这门老手艺更多的生命力。
造船,尤其是古船,很有讲究。首先是材料的选择。整块木头,可以使用的部分是去掉外皮,去掉心的中间部分,木质不易过刚也不易过软。
“那么还有其中的工艺,我们古代的工艺,造船的工艺,有47道工序要做,那么47道工序,我们都要仔细地把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位。打个比方,木材处理,这艘船的龙骨是最重要的,好像是我们这个人的一个主梁一样的,这个东西要配的最好,因为船毕竟要出去到外海,如果主龙骨不能牢固的话,那你在航行的时候,遇到大浪的时候,可能是船的强度会不够,所以我们在造船每一个细节,每一套工艺,每一道工序,都是造得非常精的。”
在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基础上,还要加上新的工艺,这是岑国和的发展和坚持。
岑国和现在的徒弟有三位,已经着手在手艺的道路上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觉得自己既然担了非遗传承人的名头,就要把传承这件事做好。
岑国和对未来还是心存信心,他准备在明年开春再收几个徒弟,将这份事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