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莫名其妙的风俗是如何被掺进七夕里面的。
魁星是如何“混入”七夕的
如果你家住在东南沿海,那你对魁星爷应该是不陌生的。
魁星有两个特点。
第一,他跟文昌星一样,主文运,所以拜魁星的主要是一些文人学子,他们拜魁星的目的是博取功名。
第二,就是魁星爷的长相奇丑无比,书里说他是“头角狰狞的魑魅鬼怪”的形象。
关于魁星长得丑这件事儿,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在清朝的时候,有个学者叫赵翼,他呢,家里有钱,而且还写了一手好诗文,所以,他村里的人就把他比作魁星。
因为魁星的形象,是一手拿着金元宝,一手握着笔杆子。
结果这个比喻伤透了赵翼的心。
他心想,老夫长得有这么丑吗?
于是他提笔写了一首诗,抱怨道:“老夫颜状纵不美,何至被人拟做鬼?”
这其实很有意思。
你想想,文昌星是保佑文人的,所以他是一个衣冠楚楚的缙绅君子的打扮;
但魁星虽然说手里握了支笔,但他这长相跟我们传统印象当中的文弱书生差别可太大了。
那古代的文人学子,为什么要去跟这样一位长得如凶神恶煞般的神仙去求取功名呢?
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按道理讲,这一天的男女主角应该是牛郎织女才对啊。
在东南沿海,这个七夕节丝毫见不到这位牛郎的身影,他的位置被这位不知道从哪来的魁星给取代了。
那你说会不会魁星就是牵牛星呢?
这有点牵强,你看我们前面说的牵牛星的形象,不管是庙堂上的牺牲、镇守河关的大将军,还是乡野的放牛郎,没有一个形象是能够跟魁星对上的。
对于七夕拜魁星这件事儿,咱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也是感到非常不解。
他在《日知录》里提到:“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
我们中国人自己,对魁星的来历是做了一些解释的。
比如说,有说魁星是北斗七星的斗魁的,也有说魁星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星的。
在宋朝东南沿海文人的诗词当中,魁星就是天狼星。
天狼星是一颗很亮的星。
由于它纬度比较低,所以北方人对它不是很熟悉,但南方人在一年当中相当长的时间里是都可以看到这颗又大又亮的星星的。
你说魁星就是天狼星,但天狼星能够主文运吗?
这个事情是完全偏离了咱中国本土的天文学传统的。
传统上,我们都把天狼星当作一颗凶星,是主战乱侵伐的。
换句话说,七夕拜天狼星这件事儿,在咱中国的传统里是很难被解释的。
所以,这位魁星爷究竟是不是咱中国土生土长的神?
如果不是,他来自什么地方呢?
还有,为什么他首先光顾的是咱东南沿海呢?
这都是一些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你要是在中国文化内部解释不通,那咱就向外看看。
结果,他还真发现了一些线索,原来,在咱今天西亚、北非这一带,自古就有崇拜天狼星的风俗。
在上古时代,天狼星在拂晓升起的时候刚好就是雨季开始的季节,所以天狼星被他们奉为雨神。
在波斯,有一个专门用来祈雨的节日,叫做特里甘节,在这个节日他们供奉的就是天狼星之神。
天狼星还只是管下雨的,跟文人士大夫没什么关系。
在西亚和北非,有另外一颗星星被视作书写和文人的保护神,这颗星星就是我们熟悉的水星。
水星在夜空中的行迹和天狼星很像,结果,那边的人把水星跟天狼星给搞混了。
于是,天狼星被迫开创了个副业,它现在除了要当雨神之外,还要充当文人的保护神,妥妥的一位斜杠神仙。
而那个所谓特里甘节,也就是那个用来祈雨的节日,在这个时候也就变成了文人的节日了。
没错,咱拜魁星这个习俗,其实最开始是从西域传过来的。
那为什么是在东南沿海呢?
那是因为,在当时,东南沿海有很多过来这边做生意的外国人。
《旧唐书》记载说:“癸巳,广州奏大食国、波斯国兵众攻城,刺史韦利见弃城而遁。”
你看,在广州的外国人规模都大到可以组织成军队来攻打城池了。
所以,这些来自西域的风俗能够渐渐地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为什么这个习俗融入的是七夕这个节日呢?
这主要是因为时间上的吻合。
前面说的波斯的特里甘节,时间上跟七夕是非常接近的。
而且,这两个习俗都和祭拜天狼星有关。
于是,这个拜天狼星的习俗也就渐渐融入七夕里头去,成为咱东南沿海的一个地方风俗了。
前面说的这些,就是关于魁星如何“混入”七夕的故事了。
魁星的故事只是一个例子,书中还提到另外一个案例,叫摩睺罗。
这个摩睺罗是在宋代非常流行的一种七夕的贡品,它的形象是一个泥娃娃。
如果你单从咱中国文化的传统里头去看,你会发现摩睺罗的出现也是有点莫名其妙的。
因为这个摩睺罗也是一种“舶来品”,它同样是来自西域。
现在广府地区过七夕的时候,还会需要摆一些七夕公仔,这些公仔应该就是脱胎于宋代七夕节的摩睺罗。
但如果你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它的“成长”其实也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结果。
很多来自西域的文化,经过了一番改头换面,最终落地生根,彻底地融入七夕这个中国的传统当中去了。
其实又何止七夕呢?
历史上诸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也都是这样子悄无声息地发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