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家人,要始终不离不弃
文|甜沫
《活着》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看到“活着”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颓废的活着,当我读完这本书,发现“活着”是一种生命力,那么顽强。
《活着》作者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学毕业后,因父母是医生,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余华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书中福贵从大富大贵到贫穷,是他嗜赌如命,家产败光,贫穷导致家人相继离他而去。虽然福贵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无奈,但家人始终对他完全接纳和包容,不离不弃,才使他对生活充满希望,这才是他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福贵女儿凤霞因发烧而失聪不能说话,开始把凤霞送到别人家,也是希望凤霞能活下来,最终因不舍,一家人再苦再难也不再分开。
如果说苦难的年代只要一口饭,那么物质丰富的新时代家庭,家人的不离不弃更显得难能可贵。
去年,偶然一个机会,我亲临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课堂听讲,深深的被他的教育理念打动。
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她已奔赴这所世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周婷婷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双耳全聋的小女孩。富有爱心的父亲周弘不忍女儿一生生活在冰冷寂寞的无声世界之中,他一边为女儿四处求医治病,一边对女儿进行语言基础训练。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与努力终于创造了奇迹,聋哑女儿不但开口说话了,而且与正常儿童一样走进了学校。
周婷婷6岁已认识2000个汉字;8岁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时,她与爸爸共同完成12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16岁她以优异的成绩提前学完高中课程,考入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成为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她的毕业论文《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被指导教授称赞为“可以成为载册的精品”。大学毕业后,周婷婷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托福考试,并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加劳德特大学“推荐”自己,最终接到校方发出的录取通知书。
周婷婷能有今天的辉煌,是周爸爸的不离不弃,完全的接纳和包容成就了女儿。
无独有偶,想必这个人物大家也都熟悉。
陈燕,国内第一位女性盲人钢琴调音师,北京陈燕新乐钢琴调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北京钢琴调律网的创办者,北京钢琴公益热线的创办者兼主持人,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分会的会员,世界杰出华人协会的会员,北京东城区盲人协会主席。
陈燕3个月大时,被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即使做了手术视力也近乎失明状态。父母选择了放弃陈燕,幸运的是姥姥把她带到北京抚养。
姥姥知道陈燕这一生将面对什么样的世界,所以在陈燕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她:“你不能像别的盲人那样,你得看上去像个正常人。”
姥姥在去世前一天,拉着陈燕的手说,她这辈子最放不下的就是陈燕,最大的愿望就是陈燕能够自食其力。因此才会格外严格地要求和训练她,其实,在5岁的陈燕独自去买东西、去公园玩、去乘公交车的时候,姥姥都悄悄地跟在她后面,一直跟了她18年。
姥姥的不离不弃,才激励了陈燕顽强的生命力,人生变得多姿多彩。
所以,无论生活多么苦难,家人的完全接纳和包容、不离不弃,才能激励顽强的生命力,精彩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