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和一个老友出去兜风,在一家小馆里面吃吃喝喝,滔滔不绝,不知不觉就说了大半天。他不禁和我感慨起来,好像自从大学以前的念书时代,到了成年人这个“阶段”,就没几次谈话的时刻。要是真去面试或是场合类的讲话,也是拘谨的泛泛而谈,几句下来,大脑迷糊,口干舌燥,甚至都不知道主题和中心是什么。面对下面被迫“听讲”的人,更觉得自己说的语无伦次,毫不着调。
最初人交谈只有这种方式,哪怕在科技发达如今,那隐约的记忆里面还是通过说话注视和别人进行沟通的。眼睛瞳孔颜色,双眼皮褶,眼角,眉毛,单眼皮,吊眼梢,挺直的鼻梁,高颧骨,消瘦的下颚,深棕色直眉,扁平的嘴唇,微微下垂的嘴角……一个不感兴趣的转移眼球的动作,足矣让你感觉到对面人的态度。曾经和我的同桌探讨过,其实一个人喜欢你你不需要说,他也不需要说,那一个眼神就说出来好多话:期待,鼓励,开心,温暖……
当你完整看到一个人的时候,自己也是完整出现的。不光是视频里面的上半身,还有电话里伴随着杂音的混乱。一个灵动的人出现在眼前,你注意的和别人注意到你的也会增多。初中课时变长了,和前后桌不到半米的距离让你能了解一个人更多,甚至比家人都熟悉。他喜欢吃全麦面包,他总买香辣味的干脆面,他算题之前喜欢先背单词,她喜欢把书本折角,她常常把外套当抱枕,她打扑克厉害……若不是抬头看到整个的你,这些怎么可能会察觉?甚至,可以通过对面相视,发现每个人特有的情绪和习惯动作。做题的时候咬指甲,激动地时候不停抖腿,侧脸的微笑十分动人……
“接触”是一个挺繁复的词语,距离上缩小就是第一个突破。避免太近的距离接触,其实更想保持比较顺畅的交流,自然这是理想境界。这是因为多少我们都不愿意面对这个必须要说话的人。所以能发短信就不想接电话,能不见面就邮件联络,看着大家彼此端着架势,都极力表现“好”的一面的时候,不免太多的枯槁和别扭。
面对活生生的人的时候,更多可以获取你想要的东西,是打得开脑袋和思想的方式,同样,你也能调动起来神经,看看别人的态度如何。不得不承认的时候,看着别人说话的时候神经归拢严肃,也能让人思维变得迅速起来。
坦白地说,面对别人也是面对自己的一种方式,虽然没有镜子的情况根本看不到全部的自己。
就从念书时代被老师“训话”说起吧。看似大多数是疑问句,其实都是加强语气的反问句引申出来的肯定句,这种无法提口改变的说话方式着实让人恼火,还不知道怎么有力的纠正过来。在研判的语气下“审问”你,你开始出于礼貌看了她几眼脸庞,放大的瞳孔,竖起的眉毛,过重的口红,或者是他不干净的胡茬,没有刷牙的口腔,以及额头上干巴巴的皱纹。索性不想看着这幅臭冤家的面孔,微微低头,“接受”他不堪入耳嘲讽的话语。为了尽量转移注意力,只能降低眼界看其他的地方。金色纽扣的外套,黑灰线的编织,凸起的小腹,起球的袜子边。把这些他身上的细节看的一清二楚,配着他啰嗦的赘述,这样的一个人物印象就会在心里深深留下印记。尔后要是写起作文或者日记,这样一个形象还可以跃然纸上,成为你心中的一个尺柄,印象,也会给眼界一个判断力。
若是对面和一个人闲情交谈,可能展现的自身会不自觉变多。只要不是过于吵闹喧嚣快节奏的地方,没有多余人影响到各自,说话会变得有趣。一开始可能你直挺挺做好,说着说着笑了,自在栽歪着在沙发背上,然后某句话或者某个观点引起了你的注意,感觉对方说这样的话语和你的心底特别有共鸣,不禁你发现他眼里有光芒,你嘴角有笑容,靠近桌子,一边摆弄着咖啡杯里面的搅拌勺,真觉得可以放松下来那个“端庄”的自己,和一个人说说某些相似的共鸣。眼睛交流的,手指比划的,各种各样的小动作看得很清楚,玩辫子,缕头发,转戒指,歪脑袋……越是随意可爱的小动作,越能发现彼此在交谈中的亲近和放松,说话逐渐能让自己觉得丰厚起来,说着说着越谈越深,感觉着实很美好。
若是你来我往,鼓吹逢迎,再来几句瞧不起的批评数落之时,抱怨那日子过得如何不尽人意,到最后累积成吨的负能量,恨不得说话的人都会打架。随着越说越多,并不觉得涌现振奋释然的心境,越来越为有的没的较真,问题逐渐扩大,是什么因素让交谈变得升级恶劣了?那种周而复始克服不了的心情,让人狂躁的念头,诸多的不满不去排除,反倒要给对面的倾听者心里添堵,负面基调的话语要是通过这种“不平衡”谈论说出来,没准不错的关系都会被搅坏了。若是交谈为了把对方当成废弃收集器,那可能情绪都被污染了。
给自己一分钟时间的话,能一句废话没有不中断地讲出来么?貌似有的地方也需要斟酌思考,漫漫几个小时,究竟怎么说让人才不觉得是郁闷无可奈何地虚度光阴?唇焦舌敝,好像脑袋都被炸得生疼,极力表现着一副受欢迎的模样,不免把那份低靡的憔悴体现更多。
高中时期,好像每一寸光阴都属于课堂和学习,从一大清早老师说到不见五指的黑夜。每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怎么也有三十分钟是老师的长篇大论。哪怕就算是百分之百听讲,你还是觉得好多从耳朵里面过了一遍印象就离你而去了,没有给你特别不一样的意义。要是真的像是老师说的“透彻理解“,才觉得那老师慷慨激昂,不失热情的说话是迫切需要听着理解的。讲课的时候,好像老师是在和一群人交流,不单纯是说个没完,还要靠下面的人的眼神来提醒自己,完善说法,看到他们迷惑的眼神继续极力解释,他们恍然大悟的时候一下子松开眉梢,展示出微笑的嘴角,不禁老师也觉得:他们懂我了。要是不这么声情并茂地彼此注视,我想这种无声的语言会省去很多,这大概就是网络课程再先进也做不到的地方吧,生物,确实是需要亲切的接触的。
不管你的“对面”还是你的“面对”是妙趣横生还是犹坐针毡,它都能触动和激发我们面临一个比较明确的事实,不会想着怎么拐来拐去的逃避。成,那是不错的事情,不成,也就一笑了之,说着看着,猜忌的可能变少,何必躲在一个角落里来幻想或是斟酌如何,当面说,当面谈,各种悬浮的灰尘和烟雾的影子,逐渐消散,心底和眼睛,也逐渐明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