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到底用到哪里了?

去年七月份订阅了李笑来的《同享财富自由之路》专栏,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每天早晨跟着大家一起阅读思考留言,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觉得很有收获。7月底,专栏第一季结束了,出的书也到手了,我却像迷路了一样不知所措。只是依稀记得自己不能跌入三个大坑,分别是:凑热闹、瞎操心和随大流。并且列出一个经典的式子:注意>时间>金钱。

然而进入十月之后,我就开始懈怠了,迷失了。国庆假期里很多事情都挺直了,每天还在自我安慰,这只是暂时的倦怠期,间隔周。可是原来我给自己定义的都是没有节假日的终身学习者啊。

随后十月底古典的栏目《超级个体》也结束了,随后我也读了几本书,成甲的《好好学习》,古典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每天也尽可能的认真写读书笔记,却总是找不到过去那种学习之后酣畅漓淋,收获满满的感觉。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即将跑到终点的感觉,筋疲力竭,摇摇欲坠。

我一直在问自己,学了这么久,到底有什么收获,自己有什么改变?我学习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所谓的改变一些认知么?

我学了这么久,到底解决了那些问题?我这么努力到底是为了追求什么东西?

为了让自己会写作,会演讲,会看明白一些问题,对我的生活很重要么?或者我能够想到思考一下生活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种问题,才是我不断学习的重要意义吧?

那些高价值区,头部,临界知识到底对我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和价值?那种结构思考的方式,心理学的知识对我改变生活现状到底有没有作用?

我整天的思考,锻炼,转述的东西对我而言有没有具体的作用?

一天到晚的计算自己今天完成了多少学习任务,还有多少任务没有完成的生活,真的对我有意义么?

整天为了完成专栏文章的留言绞尽脑汁,为了完成单词背诵计划,为了落实每天的锻炼步数挖空心思,推掉应酬和社交的做法真的是对的么?

看了那么多书,学会了很多新的概念和词汇,甚至了解了很多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掌握了人们自己思维的规律,真的会让我过得更好一些么?

这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的头脑中不断的翻腾、盘旋、融合,让我彻夜难眠,让我焦虑不安,让我不知道下面到底该怎么办?甚至开始反复的看穿越小说来麻醉自己。

我重新看了一遍《武林帝国》,每天早晨追着看孑与2的《汉乡》,又翻出来很早以前看过的《唐砖》,却依旧心神不宁,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自己的种种其实就是一种焦虑的情绪而已,就是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提到的那种害怕出错,丢面子,却不敢尝试的感受。是一种勇气缺失的体现,是那种表现型人格的具体反映而已。

宁愿熬夜看小说,也不能静下心来做一下《心理咨询师》的习题;宁愿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刷朋友圈,也不能静下心来写一下自己改写的东西。并且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有点太长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直到今天我有时间再次进行坐享练习,再次在屏幕前开始敲打键盘,再次回应微信上学习伙伴的要求。

我的倦怠期,我的间隔月该结束了,无论如何十九大都召开完毕了,全国上下都开始进入了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阶段。对我而言也的确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确定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目标和策略,坚定的持续的走下去,把自己的注意力真的应用到改用的地方去。

而不是等到下个月底的时候,再次在屏幕前写这种没有头脑的废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3,556评论 25 708
  • 残花落瓣香依旧, 浓云蔽月星点灯。 东隅已逝惜桑竹, 黄叶落梢化春泥。
    墨徽羽阅读 338评论 0 5
  • 点击这里查看《我不勇敢》完整故事 第五章 为活着而忙碌 (一) 新文化街,孟小北到了楼外,他知道贝贝住在东边的这栋...
    孟小北阅读 42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