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我没看过,只是现在跟着一个学习团体,读《伟大的电影》,其中有一篇,就是《双重赔偿》的影评。
在阅读的时候,我“即时”对下面3句话有感觉~
1. 要介绍故事的梗概难免会漏掉其中的微妙细节,而这些细节正是整个故事的魅力所在。
我想,浮皮潦草的活,大概就是把自己活成了“故事梗概”。
这两天听到一句话,“你每天重复的行为,塑造了你的人生。”选择重复什么,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且,重复的是否有“微妙细节”,也很重要。
我现在开始创造一个新的重复,就是每天给自己做一顿喜欢吃的饭,而不是每天把吃饭当做梗概敷衍过去。
2. 他总是叫她“宝贝儿”,仿佛她是一个商标而不是一个女人。
把人物化,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吧?“人力资源部”代替了原来的“人事部”。
有些公司标榜“人是目的”,所以把“人事部”命名为“人才发展中心”。命名代表了价值观,但价值观不一定能贯彻到行动当中去,没准还如马克思所说的“剩余劳动时间”一样,掩盖了资本的剥削。
我只能不断的反问和追问,我有把别人物化吗?我有把自己物化吗?
对抗本身是不可逆的,就好像楚门,一朝了解了“桃源岛”,即使不知道外面究竟是什么,还是努力的想要跨出那扇禁锢的门。
3. 我认为这两人所热衷的既不是爱情也不是金钱,而是行为本身。
我想起了第四课的自由联想书写中的那句话“导演将合适的人、事、物放在一起,自然就可以产生情感上的意义。”这个谋杀行为本身,是有他们的推动力的,就是“派头”。这是他们活着所追求的意义,驱动他们行动的动力。
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最早没那么多想法,就只想着生存,可现在不满足于一日三餐,温饱度日,还想追求精神上的成长,成人。这本身就是意义,不过这个意义是否能上身,成为真正的动力,还没有那么强烈。
冲突和死亡,确实能够吸引人,我没有看过电影,但也被开场的这句话所吸引了:“我杀他是为了钱,也为了一个女人。我没有得到钱。我也没有得到女人。”
这段中,我还对原著作者詹姆斯·M.凯恩和电影编辑雷蒙德·钱德勒(这个名字好熟悉,查了一下,我好像看过他的《漫长的告别》)有好奇,再加上导演比利·怀尔德(他请钱德勒难道是因为这位作家跟原著作者一样,也是个硬汉派作家?),他们三个人的化学反应的对撞,让这部电影变得有意思起来,特别提到凯因犯罪题材而被枪决;钱德勒的邪恶意味的对话;怀尔德黑色电影标志性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