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张雪峰老师的言论引发了热议,张雪峰老师建议,“别报新闻专业,闭眼摸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好。”由此引起新闻学教授口诛笔伐,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网络论战。
恰好,我有个亲戚就是名牌大学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进了发达城市的一家传统媒体单位,到今年刚好三年。我们平时交流的比较多,我就从了解的实际情况来谈一谈。
亲戚毕业的时候,单位在各地大学招了40来个人。他分到了集团办,做研究工作。工作量很饱满,经常加班,但是发表的文章没有稿费,算在正常的工作收入内。他的工资相对这个城市而言不高,可据说比做了多年的老人还要高,老人们已经很多年没有涨过工资了。
单位论资排辈情况非常严重,基本上所有部门领导都是还有几年就退休的老同志。下面的员工就只能一步一步熬上去,等着老同志退休,自己也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才有机会。
亲戚自己租房住,房租大概占了收入的三分之一还要多一些。因为是单身,日子倒也过得去。去年侄子借调到了下面的报社,开始出去做人物专访,终于有了稿费收入。
这几年,亲戚一直在准备读博,今年2月终于成功。4月份借调工作结束,5月份部门整个裁撤了,因为这个研究部门没有办法创收,被单位砍掉了。部门人员分流,类似于亲戚这样的员工就自己辞职了,还有人去了集团,还有人去了下面的报社。
亲戚说,他一个同事,去了下面的报社,一个月工资到手只有一两千。底薪极低,稿费也很低,主要是鼓励员工去拉赞助,拿提成。可是,现在谁还愿意在报纸上投放广告,那个同事半年了一个广告都没有拉到,收入就是一点点底薪+稿费。报社其实是在变相裁员了。
亲戚说,他那些已经到中年的同事们,虽然收入低,但是他们赶上了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收入曾经非常丰厚,早就在这个城市买房买车,甚至不止一套房产,所以,他们不介意工资低,有个地方稳定生活就可以。
而和他一批毕业的,现在基本没剩下几个人了,他已经算是工作时间长的了。就在前年,他还接到了学校辅导员的电话,让他为师弟师妹们推荐工作。可是,他们单位因为效益不好,这两年都没有再招过应届生了。
亲戚毕业的学校是全国知名高校,新闻专业也是全国有名的王牌专业,进的单位也是大型事业单位,光下面的报社就有二十几家。但是,他遇到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学校毕业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也不乐观。
所以,这几年填报志愿的时候,也请毕业生们多留意,毕竟时代变革的时候,招呼都不会打一声。毕竟,如果家庭条件一般,毕业以后需要自己养活自己,以后还要买房、结婚、生子,收入还是很重要的。人要先活着,再谈理想、再谈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