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杂谈(19)针灸按摩
黄岐之
(一)
汤药和针灸是中医治疗主要方法。汤药是内治法,针炙是外治法。饮食调理是体质调理的“内治法”,针灸按摩是体质调理的“外治法”。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为阳,血为阴,一阴一阳,两相维系,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气血通畅,气化正常,气机平衡,则阴平阳秘。
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平衡。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胜偏衰的证候。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运用针灸、按摩等治法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与按摩疗法,是建立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穴,通过针灸或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穴位的选取,就必须按经络学说进行辨证,断定疾病属于何经后,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穴,这就是“循经取穴”。
(二)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人体腧穴(简称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
针和灸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根据经络学说治疗疾病的手段,是通过通过穴位、经络,疏通经气,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防病、祛病的作用。
几种体质的常用针灸保养。
(1)阳虚体质。常用艾条灸命门、关元、中脘、足三里以温补脾肾,强壮身体。
(2)气虚之体。艾灸穴位。经常腹胀、消化不良、大便溏薄选中脘、天枢、足三里;经常感冒、打喷嚏、鼻子发痒选风门、肺俞、足三里;经常病劳倦怠、舌头齿痕明显选神阙、气海、膈俞、脾俞。
(3)血瘀之体。方法有穴位点按、温灸,常用的穴位有神阙、膈俞、肝俞、太冲、三阴交、委中、曲池。
(4)气郁之体。针炙须专业医师操作,穴位按摩也可。穴位又选膻中、天枢、中脘、神阙、气海、内关、期门、日月、阳陵泉、肺俞、肝俞。
(5)痰湿之体 腹部、背部、下肢各取一个穴位灸,不要太多。可选中脘、水分、神阙、关元、阴陵泉、足三里、脾俞、三焦俞。一般灸引皮肤发红发烫。
(6)阴寒之体 艾灸关元、涌泉、肾俞。痛经、宫寒可以艾灸三阴交。食欲差,反酸胃隐痛,腹胀腹泻,可以艾灸足三里、中脘、神阙。
针刺补泻。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艾灸补泻。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燃尽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如吹旺其火,使病人觉烫者为泻法,有祛寒散结的作用。
阴虚和血虚以饮食调理为主,阳热和湿热不宜灸。
(三)
按摩是指用手或器械在人身上推、按、捏、揉,通过经络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用于治疗和保养。
当经络不通,气血不通,人体中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疾患,在治疗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的作用。
按摩可以舒活筋骨;按摩可以降压;按摩可以缓解偏头痛,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可以美容养颜;按摩可以促进睡眠;按摩可以排毒等等
经络按摩是依据中医经络学原理进行诊疗。医生通过经络辨证,进行诊断,然后通过走经行络的手法按摩,进而通调任督二脉和十二经的按摩方法。
几种体质的常用按摩保养方法。
(1)阳虚之体。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
(2)气虚之体。自行按摩足三里穴位。
(3)血虚之体。可选择血海、阴陵泉、足三里等进行按揉,选穴后再用右手大拇指腹部或指尖做按压转动的动作,同时做顺时针滑动,动作要轻柔、均匀、和缓,力度以舒适为度,每次按摩160次。然后换左手按摩,动作要领相同。早晚各一次。
(4)血瘀之体。方法有穴位点按、推拿。常用的穴位有神阙、膈俞、肝俞、太冲、三阴交、委中、曲池。
(5)湿热之体。选用阴陵泉穴和阳陵泉穴,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两侧穴位同时操作。每次按压操作5~10分钟,每日2次。
(6)阳热之体。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或者脸上的青春痘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往外冒,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手指指端按压内庭穴,治疗由于身热或者内热引起的口疮、口臭,效果突出;按摩太冲穴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
(7)阴寒之体。揉搓涌泉穴、逸宫穴,按揉气冲穴,拍打肾俞穴。
按摩方法多种,常用保健按摩方法、点穴按摩。
(四)
除针灸、按摩外,还有刮痧、敷贴、拔罐和泡脚等养生方式,依中医经络理论,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治病养生。
(1)阳虚体质。穴位敷贴。在三伏天,三九天用温通散寒的中药做穴位敷贴。连续数年,改善阳虚体质。
(2)气虚之体。穴位敷贴。在三伏天,三九天用温通散寒的中药做穴位敷贴。连续数年,改善气虚体质。
(3)血瘀之体。刮痧、敷贴。常用的穴位有神阙、膈俞、肝俞、太冲、三阴交、委中、曲池。
(4)湿热之体。湿热明显时选背部膀胱经刮痧、拔罐。
(5)阴寒之体。坚持用艾叶、花椒、生姜煮水泡脚温通经络驱寒。
在《你好,中医》文集之十六“中医的医术”对多种中医之术进行了简单介绍。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对针灸、按摩等医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