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之六韬--文韬

文师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也?”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重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这个对话形式的写作,用语言文字表达了早期对人类的认知。借故事讲述,对话形式阐述最早的社会学知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这一句,构筑了中国社会学最基本的基础,社会系统论初见端倪。

“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这里论述的是系统论思想,抽象到具体现象的关系,“钓”所指是具体举例说明,抽象出体系的逻辑,“情”指事物现象表现的情态;“深”是涉及相关类事物的深度,后面继续解释“可以观大”,这就点明了,是抽象观念覆盖具体事情很大。对“情”的解释,重点是事情的过程因果关系,有一种物理学思想的味道。“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这里讲到了语言文字的“情之饰”标识性质。“至情”对应“事之极”,事情的边界极端,也可以由语言表达,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这是说真情语言,有时候会惹人不高兴或者厌恶。这里提点的是,事物不由人意志为转移,用语言表达可能与人所期盼或预想的相冲突。

前面讲的是语言文字的现象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是对客观现象事件的物理性质的表达。接下来姜子牙再通过钓鱼,讲述了社会中人的基本特性,以及人性与所求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这一段层次分明,系统思想明确,人-家-国-天下。周朝时候还是分封体制,以国为封地,构建天下体系。然后分析系统续存的问题,“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这里表达的是漫长广阔绵延的土地上,强行聚合在一起,聚合力会消减导致系统溃散;而采取“嘿嘿昧昧”的暖昧利益吸引,就可以让中央王国光芒照的更加久远,也就是续存长久的意思。

接下来讲述的是社会系统管理的核心,也就是收拢人心,这就是社会管理者--圣人的品质,诱导方法或方式是主要的,要考虑的是各方所需的均衡。像大树一样归拢于根,所谓树敛。典型的系统管理方法。这是文师这一节的核心所在。

最后,讲述的是系统社会理想化的特征,仁义观念和社会系统生物特征组成,以及系统存亡的关键。“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这一句是后来“天下为公”的直接来源,实际操作的抽象原则也都有清晰的表达,影响了中华三千多年。“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天时、地利、人和(仁)虽然是抽象概念,但是,直指具体利益原则。“共之”当然是指利益所在,远古有此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盈虚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橼、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共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这一段讲到了社会的关键,“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盈虚讲利益;治乱讲稳定。利益问题是盈虚也就是社会富裕程度问题,在前,后面引发治乱问题,这两条线是社会系统的核心问题,以至于后来有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这是大方向,具体怎么做,几千年来一直在实践中。细若游丝的文化,到汉唐的文武二分,元宋的实事求是,总是有着令人遗憾的遗漏。美好的理想,是需要具体实现的。盈虚讲的是经济,综合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是互相渗透着的,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之内,不在生产关系之外。同时生产关系也在生产力之中,而不在生产力之外。所谓阴阳之道,生产力即为阳的能力以及动力,生产关系即为有形的结构具体形态。

       由此可见,姜子牙对盈虚问题并未讲清楚,着重点讲的是问题出在管理方式上,利益冲突和掌控能力,企图以道德约束平抑利益冲突,与实际历史现实脱离较远,只能是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姜子牙也不可能具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种理念。

国务

 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官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这一段文字,述说的是治理社会系统的要点,时代背景非常重要,总体原则是二个字:爱民。然后展开,“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及其抽象,与文章写作的时代相对应。亦有一定的历史过程的现实意义。其中的逻辑起点很重要,那就是社会系统为起点,而不是以系统内某个人或某部分人为起点,这对于还是分封社会的系统来说,直接矛盾了。

大礼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陷。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这一章,讲得是系统管理构成,讲了系统内各部分利益张力的因果关系及其均衡问题;并讲述了视角不同,观察的范围不同。直至后来有了“兼听则明”一说。这里明确“主位”,前提是系统存在,每个人包括了王侯在内,都是不同的位置。这里社会与人层次分明,是二层关系,而在认知上还有更高的层次,天下是一层,也是最大的一层,然后才是社会与人,社会这一层与地域相关,人则是社会系统内的这一层。视角也就是按层次展开的。

明传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 这一章讲的是继承问题,首先要继承的是抽象治国理论和做事情的方法理论,止和起也就是根据因果关系决定的不能怎样和必须怎样,简洁明了,至今 具有现实意义。“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这里也是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直接来源。见到善事而懈怠,时机来临而迟疑不决,知道不正确而不处理,这三种情况就是治国之道所要废止的,柔和而清静,谦恭而敬谨,强大而自居弱小,隐忍而实刚强,这四种情况是治国之道所要推行的。所以,理义胜过私欲,国家就能昌盛;私欲胜过理义,国家就会衰亡;恭敬胜过懈怠,国家就能吉祥;懈怠胜过恭敬,国家就会灭亡。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实,过于抽象,是缺乏具体实践和方法方式基础支撑的。历史背景由简单生产社会,逐渐转向郡县制复杂社会后,面临更多的细节基础问题。

六守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这里讲述的是中华社会系统里的精髓,世俗流传很广的仁义忠信勇智,原文是仁义忠信勇谋。只是由于观念变化迁移,导致了这个谋常常指权谋阴谋等等,以至于后来把“谋”用智代替了,含义就相差很远了。其实,谋是指策划决策,还有规划计划等等意思。

三宝则是历史背景的具体核心,农工商,为何历史演变最后来了个重农抑商?几乎忽视了工。说明历史进步是非常缓慢的,有时候认知甚至会倒退,以至于后来上千年历史里重农抑商,工业自生自灭状态。直到近代遭受列强入侵欺凌导致国民革命,才有所变。时至今日,三宝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社会框架了,但是依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守土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慧,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世。”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这里讲到了二件事,第一系统主权观念,第二,也就是现代所谓民主观念。主权概念即为土地,现代所谓领土主权之意,“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

其中,附带讲述了社会强盛的基础,“是故人君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逻辑清晰,讲的是经济基础的作用。

借“仁义”定义,讲述了现代叫做民主的事情。“敬其众,合其亲。”到“敬之勿疑,天下和服。”这与前面“文师”里的“仁”、“义”逻辑是一致的,仁就是“共之”,义就是“同”,是不是有点共产主义理想的味道?

------------------------------------

守国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这一段有些科学思想的意味,讲述的是传统文化的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四季按时节做事情,顺其自然。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也出自于此。

上贤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善哉。”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王人者”指一个社会系统里的最高位“王”,也就是坐君位的人。这是两个层次的概念,第一,作为王的个人;第二作为系统掌控者君主。前者是人系列,后者是社会系统秩序,属于不同的层次。

这一段讲述的是什么人可以使用在合适的位置上,所以是“上贤”也可以理解为“尚贤”。划分社会中人的特征,社会系统里用啥人,不能用啥人,讲的很清楚,“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还有分类“六贼七害”,最有意思的是七害之一“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三千年前就视巫蛊是害人的东西。最后总结“非”所属,“非吾民”、“非吾士”、“非吾臣”、“非吾吏”、“非吾相”等等,离不开时代局限的方法。最后讲到一个概念,就是后世常提到的,内忧外患问题,所谓“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举贤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这一章讲的是人才选拔问题,这种举贤方法,汉代就暴露出极大的弊端,直到隋炀帝开创科举选拔人才,这种举贤方法才告结束。

赏罚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这里讲到赏罚必须公示与众,公开进行,赏是取信,罚是立标准、规矩。跟现代赏罚意义相差甚远。

兵道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评述及其思想解析】此处讲用兵之道,讲究“一”,系统整体为一,整齐划一,力量则发挥至最大。“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这里的机即为战机;势为气势,也是指士气;君是指帅兵统帅。

这些谋略发展到后来也就是所谓“兵者诡道也”、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抓住战机兵贵神速等等。讲到了保密原则,“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这种古老的战法,在抗美援朝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尤其是长津湖战役,以劣势装备和没有兵力优势的情形下,打败美军王牌师。当然,这里的抽象理论必须结合实际,实际也要结合必要的理论。

至此,文韬理论结束,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千年前中华古老的智慧,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系统思想方法,文明经历了三千年发展,起伏跌宕,延续至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2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604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95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2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1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00评论 3 39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09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4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9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