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不太爱睡觉。上小学的时候,好不容易星期天,别的孩子都是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我则是每天四点多就睡不着了,起床开始帮奶奶烧煤煮水准备做饭的材料。直到今天睡觉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我总觉得睡觉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而我则一直很难找到这个理由。也许身体疲惫是一个不错的理由,但我可能是天生精力就比较旺盛,真的很难疲惫到倒床就睡的地步。所以有一天当我看到张钧甯在一个采访中说她每天睡觉的理由是“赶紧睡,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早饭了”的时候,我深有同感,因为有一段时间我也是靠着这个理由哄骗自己入睡的。那个时候在减脂期,只有早上允许自己吃饱,所以我每次都想着赶紧睡觉,赶紧把这天过完就可以去吃早餐了,而现在这个理由似乎对我也不再起效。
我一直在思考我为什么不肯睡觉,有的时候真的觉得很累了还是很难入睡,到底是为什么。冥冥之中觉得自己似乎一直在寻找什么答案,潜意识里一直在跟我说不睡觉今天就不会过去,你就还有时间寻找你想要的答案。这个答案也许关于工作,也许关于情感,也许关于人生,也许只是在寻找某一瞬间的开窍然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直到前几天的一个晚上,一些想法突然跑到我脑子里。如果问题答案根本不存在呢?如果它根本就是一个10年20年后的我才能解决的问题呢?我还要这么折磨自己吗?这么折磨自己对找到答案真的有用吗?如果注定要到我死的那刻才能有答案,现在的这些纠结又有什么意义呢?突然间如醍醐灌顶一般意识到也许很多问题并没有答案,很多烦恼也根本没有解决方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下执着,把问题留给大脑去酝酿,做自己该做的事,像个正常人一样活着,把一切交给时间,等待问题和答案的出现。就像上高中那会儿一直在纠结到底要不要背单词,可能很多擅长理科的学生都会纠结这个问题。背吧,真的痛苦还容易忘,感觉背了跟没背一样;不背吧,好像积累起来又太慢了,词汇量长期不见增长。每次都想着今天一定要想个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然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最后失败,周而复始。现在10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知道哪天起自己跑到了我脑子里,我很清楚背单词肯定没有在现实场景中积累的单词记得牢,但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时间慢慢积累,何不利用零碎时间背一背单词,即使会忘,也总能记住一些。
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或排斥开始做一件事情的原因也许是潜意识里并没有意识到做这件事的意义,总觉得有更好的方式,而在找到这个最好的方式之前所有的行动都没太大意义。或者总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而眼前的这点时间很显然不够把他们全部解决。于是就干脆什么都不做,潜意识里想着等到有大把时间再一起解决。但事实上这个大把时间根本不存在,我们等来的往往是一个又一个逼着你不得不做的dealine。所以问题并不在于时间,而在于潜意识里那个追求完美想要把问题全部解决的想法。因为这个想法让你把所有的问题看成了一个整体,因此你目前能做的这么一点点对于整个问题来说太微不足道,以至于潜意识里觉得做了也没用,所以就干脆拖着不做。但事实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却恰恰相反,需要做的是问题拆解,把一个个小问题拆解成一个个更小的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子问题,而非把所有问题看成一个整体。选你必须做的重要的事,一步步拆解成你能解决的问题,从当下这一刻开始,好好感受你所做的每一步拆解,和你所付出的每一分钟都是真正有意义的。如果你时间相对自由,又做不到忘我和废寝忘食,那就以时间为衡量来做事吧,而不要以问题为单位。计划不应该是“今天我一定要把这篇论文看完或者把这套试卷消化完”,因为很有可能里面有很多内容需要深究,而当下的时间并不够用,于是就开始打疲劳战,或者开始自责气馁,抑或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但实际上并没什么收获。既然问题永远解决不完,我们又总得活着,除了工作还应有诗和远方,何不以时间为单位做计划呢。好的计划不应该推着你做事,而应该牵着你做事,比如,计划可以是每天工作8个45分钟,把问题分解到45分钟内能解决的程度,在每个45分钟内都用forest种一棵小树,尽量做到全神贯注。把每一个解决的小问题都记录下来,当你完成今天的工作时间,如果你喜欢,兴致正浓酒再安排一两个工作时钟,如果累了就放下那些问题,做点别的事情,培养点兴趣爱好,体会一下工作外的生活。
这样的时间块计划也能帮我们更好的规避掉负面连锁效应。就像你想要从明天开始养成晨跑的习惯,而你却一不小心睡到了10点,然后你开始懊恼气馁自责,觉得今天不再完美,计划得从明天开始了。假如你的计划是从这周开始晨跑,而你周一起晚了,这样的小失败就可能影响你对一整周的感觉。我们都在追求完美和那个计划里完美的行程,可往往事与愿违,你的下一分钟真的就必须为上一分钟的失败而陪葬吗?事实并非如此,每一块时间都应该是平等的,你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做有意义的事,随时都不会太晚,每一块时间都不应该为另一块陪葬。
2021年4月16日
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