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儿童文学 古已有之
摘要:虽然有人曾经提出过中国儿童古已有之,但是应该先有儿童才有儿童文学,而且并非有了儿童就有了儿童文学。早在很长一段时间,儿童并不能作为“儿童”。他们被误解为是成人的预备、缩小的成人。古代的民间故事不能是儿童文学,所以儿童文学并没有古代,只有现代。不能认为找到了适合儿童读的诗歌,就惊呼发现了儿童文学。真正的儿童文学,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尊重和爱的基础上的。
参考文献: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
儿童文学即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偏于文学,适合3~17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儿童文学通常由成人所编著,深层动机可以说是在重造同年或教育儿童,许多儿童文学也会改编自成人文学作品作。由儿童自行创作,以虽可广泛包含在内,但因儿童创作常流于鸦涂或不合艺术,仍需由成人鉴定是否为具文学价值。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但要求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形象具体鲜明极够单纯,语言浅显精炼,情景有趣,想象丰富,还有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儿童文学究竟产生于什么时候?是古已有之吗?答案是否定的,究其原因:
一、不轻信中国儿童文学“古已有之“”。
“中国儿童文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和其他事物一样有着自身生成的由来的,它的到来并非偶然,而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产物。“有种观点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发起于本世纪初叶,他们是早期儿童文学建设的实施者,如周作人、郑振铎、矛盾等人。周作人曾经提出:'中国讲童话大约还不到30年的历史'。曾经参与《童话》丛书编集工作并亲自编译、编写作品的矛盾,于1935年这样回忆:'我们有所谓儿童文学',早在30年以前《无猫国》算中国的第一本童话。”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虽古无'儿童文学'一词,但为儿童服务的文学却'古已有之'。比如王泉根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确是'古已有之'有着悠久的传统,并明确提出了'中国古代儿童文学'、'古代的口头儿童文学'、'古代文人专为孩子们编写的书面儿童文学”的说法。”
“还有观点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当在《无猫国》问世之前。比如胡从经说:'矛盾近年写的回忆录《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一》'中忆及孙毓修道:'孙是中国有童话的开山鼻祖'这话不准,因为在这之前也有人译载过童话。”虽然这三种观点都言之有据,但是这些都不可轻信,其实他们都不轻信,所以后来的儿童文学研究者才进行深入研究。
二、朱老师对中国儿童文学“古已有之”的异议
首先,朱老师认为儿童与儿童文学都是历史的概念。从有人类那天起便有了儿童,但并非有了儿童就有了儿童文学,更何况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并不能作为“儿童”的存在。在某些时期,欧洲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没有儿童的真正发现。更可悲的是,像《郭巨埋儿》这个故事中的“儿童”算什么呢?所以,儿童文学只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儿童文学在古代是不可能产生的,它与一般文学不同。它没有古代,只有现代。
其次,周作人所论的童话并非“儿童文学”的代名词,只不过就是存有幻想要素的民间故事,古代民间故事并不是“儿童文学”,因此古代民间的“口头儿童文学”这一概念也是难以成立的。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所以又有“口传”文学、“口承”文学等名称。民间文学只存在于夏日的柳树下,冬日的火炉边绘声绘色讲故事。我就曾听伯母在火炉边自顾自的讲故事,他完全把我们当成成人而不是儿童,所以他的想法我无法感同身受,我也很不喜欢听他讲故事,同样的故事他讲过很多遍,如今我还能记得清楚的是她讲的——《猴子骗姑娘》。这个故事并没有题目,她也没有告诉我们她讲的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什么,是我自己根据他的故事内容拟定的一个题目。他她每次讲的故事内容都不能完全一样,就像我现在给孩子讲故事也不能完全一样,但故事的中心大概不变。其实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尽管两者天然有着密切联系。既然民间文学不是“儿童文学”,所谓“古代民间的口头儿童文学”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三、不能因为找到了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就说儿童文学“古已有之”。
面对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的重大文学史事件。不能采取对细节进行公正的做法,不能认为找到了一两首适合儿童阅读,甚至儿童以喜欢读的诗。如《咏鹅》和《促织》就以为发现了儿童文学。真正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尊重和爱的基础上的。很多成人都不能真正去爱这些有着独立思想的儿童,也不去尊重儿童的想法,甚至随便忽悠儿童,这是最为可笑也是最笨的成人。
儿童文学并非“古已有之”,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的进步,才有人真正考虑到儿童所需要的“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