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正月十三日,唐主李从珂以千春节(后唐皇帝生日)摆设酒宴,晋国长公主(李从珂的妹妹,石敬瑭的妻子)上寿完毕,辞归晋阳。皇帝酒醉,说:“为什么不留下?急着回去,是要与石郎造反吗!”石敬瑭听闻,更加恐惧。
4、
三月十七日,任命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马胤孙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马胤孙性格谨慎儒弱,中书政事大多拖延不办,又很少接见宾客,时人称他为“三不开”:口不开、印不开、门不开。
5、
石敬瑭把他在洛阳及各道的财产全部搬回晋阳,托言说是补助军费,人人都知道他有异志。唐主夜里与近臣从容说到:“石郎是朕的至亲,无可怀疑;但是流言不息,万一失和,怎么应对?”众人都不出声。退下之后,端明殿学士、给事中李崧退对同僚吕琦说:“我们受恩深厚,岂能跟众人一样,一概观望呢!想点办法啊?”吕琦说:“河东若有异谋,必结契丹为援。契丹耶律太后因为长子李赞华(耶律突欲)在中国,屡次请求和亲,只是因为要求放回荝剌等,我们没有同意,所以和亲未成。现在如果诚意放归荝刺等人,与之和亲,每年馈赠给他们礼币约直十余万缗,他必定欢然承命。如此,则河东想要逞强,也无能为力了。”李崧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钱谷都出自三司,应该与张相商量。”于是报告张延朗,张延朗说:“按你们的计策,不仅可以可以制服河东,也节省边防费用十分之九,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如果主上听从,责办于老夫,我会在国库之外另外筹集经费办理,另一天晚上,二人密言于帝,皇帝大喜,称赞他们的忠心,二人私下起草《遗契丹书》,以等到诏命。
过了很久,皇帝把计划告诉枢密直学士薛文遇,薛文遇回答说:“以天子之尊,屈身奉事夷狄,不是受辱吗!又,契丹如果按历史惯例要求娶公主为妻,怎么拒绝?”然后朗诵戎昱的《昭君诗》说:“安危托妇人。”皇帝于是改变主意。一天,急召李崧、吕琦到后楼,盛怒,斥责他们说:“你们都通晓古今,要辅佐人主,创造太平盛世;如今竟然出这样的馊主意!朕就一个女儿,还在乳臭之中,你们要把她弃之于沙漠吗?况且,以国家养士之财输之于敌虏之王庭,居心何在?”二人恐惧,汗流浃背,说:“臣等志在竭愚以报国,不是为敌虏考虑,愿陛下明察。”不停地叩头谢罪,皇帝诟骂斥责不已。吕琦气竭,叩拜稍微慢了些,皇帝说:“吕琦强项,还把朕当你的主人看吗!”吕琦说:“臣等为谋划不够周全,愿陛下治罪,多叩拜有什么用!”皇帝怒气稍解,教他们停止叩拜,各赐一杯酒,教他们退出,从此群臣不敢再言和亲之策。
三月二十八日,任命琦为御史中丞,这是疏远他了。(御史中丞不在宫中值班。)
华杉曰:
我们再次看到决策史上的经典一幕:提出方案的人思考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反对方案的人则诉诸情绪,最终,是情绪战胜理智。和亲之策,是宝贵的历史经验,成熟的标准套路。薛文遇呢,他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案,而是空谈“天子之尊”,不能“受辱”。你有天子之尊,怎么又要担心石敬瑭呢?接着再以“安危托妇人”来侮辱李从珂,李从珂果然不堪其辱了。回头李从珂再跟李崧、吕琦讨论,就给他们扣上了要把自己乳臭未干的女儿弃之于沙漠,“且欲以养士之财输之于虏庭”的大帽子,质问“其意安在”?二人“叩谢无数”,李从珂还“诟责不止”。这情绪哪里来的呢?就是他把在薛文遇那里受的气,全撒在李崧、吕琦身上了。
情绪总是会战胜理智,人总是会与情绪共存亡,这就是人性。人性的本质就是情绪,任何决策,都有情绪的参与,理智要想战胜情绪,也必须靠情绪帮忙。所以,人只有能认识并引导自己的情绪,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身为皇帝,一个决策,都可能决定亿万人民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命运,所以责任比天还大!李从珂这一次错误决策,就遗祸中国四百年,且看下文。
6、
南吴徐知诰任命儿子、副都统徐景通为太尉、副元帅,都统判官宋齐丘、行军司马徐玠为元帅府左、右司马。
7、
闽主王昶改年号为通文,立贤妃李氏为皇后,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
8、
静江节度使、同平章事马希杲有善政,监军裴仁照向楚王马希范进谗言,说他收买人心,马希范猜疑。
夏,四月,南汉将领孙德威入侵蒙、桂二州,马希范命弟弟、武安节度副使希广暂管军府事务,自己率步骑兵五千人进入桂州。马希杲惧怕,他的母亲华夫人到全义岭迎接马希范,谢罪说:“马希杲为治无状,以致寇戎入境,劳烦殿下亲涉险阻,都是妾的罪。愿削除封邑,洒扫掖庭,以赎马希杲之罪。”马希范说:“我好久不见希杲,听说治行理尤其优异,所以来考察,没有其他意思。”汉兵从蒙州撤走,马希范调马希杲为知朗州。(为马希范杀马希杲埋下伏笔。)
9、
高从诲遣使奉笺于徐知诰,劝他即帝位。
胡三省注:
高从诲的地盘,只有区区三个州,夹在后唐、南吴、后蜀之间,贪图各国赏赐,到处称臣,各国称他为“高赖子”。
10、
当初,石敬瑭想要试探唐主的心意,累次上表,自称体弱多病,乞求解除兵权,调到其他镇。皇帝与执政宰相们商议,准备接受他的请求,把他调到郓州。房暠、李崧、吕琦等都极力进谏,认为不可,皇帝犹豫很久。(资治通鉴在改成李从珂为“唐主”,不再称他为“帝”之后,不时又称“帝”,“唐主”和“帝”混用。可见要树立正统,也有一个反复的习惯过程。)
五月二日夜,李崧有急事请假在外,薛文遇单独值班,皇帝与他商议河东之事,薛文遇说:“谚语说:‘当道筑室,三年不成。’这事必须由陛下自己决断;群臣各自为自己打算,怎肯尽言!以臣观之,石敬瑭造反就在朝夕之间,调他走,他会反,不调,也是反,不如先下手为强。”之前,术士说国家今年会得到贤佐,出奇谋,定天下。皇帝认为是应验在薛文遇身上,听到他的话,大喜,说:“你的话正合我意,无论成败,我已决意行动。”即刻亲笔写下手谕,交给学士院,命草写制书。
五月三日,任命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以马军都指挥使、河阳节度使宋审虔为河东节度使。制书颁布,文武两班官员听到直呼石敬瑭的名字,相顾失色。
五月六日,任命建雄节使张敬达为西北蕃汉马步都部署,催促石敬瑭前往郓州上任。
石敬瑭疑惧,与将佐们谋议说:“我之前再来河东时,主上当面许诺,终身不会调动;如今忽然有这个命令,莫非是今年千春节他跟公主说的那句话吗?我不兴乱,朝廷却先发动,我岂能束手死于道路!现在暂且上表说生病,以观其意,他如果宽容我,我就事奉他;如果加兵于我,我就要另做安排了。”幕僚段希尧极力劝阻,石敬瑭因他质朴,也不责怪他。节度使判官、华阴人赵莹劝石敬瑭去郓州,观察判官、平遥人薛融说:“我是一个书生,不懂军事。”都押牙刘知远说:“明公长期带兵,得士卒心;如今占据形胜之地,士马精强,如果称兵传檄,帝业可成,为何以一纸制书而自投虎口!”掌书记、洛阳人桑维翰说:“主上初即位,明公入朝,主上岂不知蛟龙不可纵之深渊吗?但最终还是把河东再交给主公,这正是天意交给主公这一利器。明宗深得民心,而当今主上以庶子旁枝身份即位,人心不服。主公是明宗之爱婿,当今主上却以反逆相待,这不是去自首谢罪就能免祸的,必须想办法保全自己。契丹主一向与明宗约为兄弟,如今部落近在云州、应州,主公如果能推心屈节事奉他,万一有急,朝呼夕至,何愁不能成功。”石敬瑭于是决心起兵。
华杉曰:
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伐谋,是伐掉他的计谋,或者主谋;当初如果扣留石敬瑭,在朝廷给他一个高官,不放他回河东,这就“伐谋”了。伐谋的机会错过了,就是伐交,伐掉他的外援,外交对象就是契丹,薛文遇一搅合,伐交之策又错过了,就轮到石敬瑭“伐交”了。现在是“得契丹者得天下”,石敬瑭找对了战略,最后取得胜利。但是,他为了获胜不惜代价,出价太高,最终害我中华丢了燕云十六州,四百年后,才在明朝由朱元璋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丢失,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也让石敬瑭被绑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