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看奇葩说,大概是因为有很多烦心事,所以想找一个开心一点的节目来调节心情。前几天看的辩题是:没钱到底要不要生孩子。我今天并不是想就这个辩题来进行辩论,康永哥在里面说到,在他所写的文章当中,只要是与金钱有关的文章的转发量阅读量都会很少。蔡康永总结得很对,我们在现实中也会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东西可能会很敏感,好像只要你一说你喜欢它,它很重要,就把自己打上了“贪婪”“不走心”的符号;好像你一再否认它的重要性,你就能给自己戴上“淡定”“有内涵”的帽子。但是其实如果真的问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你的内心是不是就跟你说的一样,好像又不太可能。
去年参加各大银行的校招,全部止步于同一阶段。胜败乃兵家常事嘛,大家肯定都这样说。但是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常胜将军,可能你的得失心就不会是你口中所说的那样了。很不幸的,我的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人。
很多经历过数次打击而从未获得成功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相同的心理活动:质疑自己。我也是。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各种心灵鸡汤,希望找到一点让我振作的理由。但其实真正有用的,无非是时间而已。一个月之后,我可以用比较嘲讽的语气对自己、对别人说: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样的人。然后一一细数别人能够常胜的原因,最后告诉自己,这样的失败有什么好处,去银行上班有什么坏处。
这就是自我疗伤的过程。
新年的时候,当我舅妈问起我这段经历时,我舅舅并不明白我说的面试官的重要性,也没有听到我具体的求职面试过程,只是刚好听到我说到有同学从省分行到地方分行的三次面试都遇到了同一个,对她很有好感的面试官时,他立马说一句话:“同一个面试官打什么紧(有什么关系),就算去公司面试面试官也会是同一个啊。”我打住了我想说的话,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也许是因为受伤的次数不是两三次,同时又没有多到几十次,像我这样处境的人刚好处在一个既没有看透失败的常态,又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阶段,自觉堕入了一个周围都是黑暗的深渊,失败就像一块永远不会风化的石头,压在心上。
然后我们就习惯了用一种方式:告诉自己,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来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譬如康永哥说的“钱”的问题;又譬如我告诉自己去银行上班有什么不好。对于前者,告诉自己钱不是问题,钱不重要,企图让自己标榜得更为高尚,更有追求,然后对那些把钱看得很重要的人,甚至是对有钱人,嗤之以鼻。对于后者,因为我自己履战银行屡战屡败,然后告诉自己去银行上班多不好,企图把银行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好让自己把挫伤变成小确幸。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那些好的东西变成不好的呢?就像一块豆腐,你把它变成了臭豆腐,好好的一块豆腐,明明吃起来是香的,闻起来却偏偏是臭的。但你能因为它的臭就否定了它的美味?
我们早已习惯了用“吃不到葡萄是酸的”的思维来帮助自己跳出沉沦的怪圈,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拉自己一把,但是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我们非要靠这样的方法让自己对于不能拥有的东西不再抱有被挫伤的感觉?就不能坦诚地承认,这确实是一件好东西,是我们的缘分不够不能拥有罢了吗?
要知道“缘分不够”,是什么造成的。无非是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无非是我前面累积不够,所以后面无法争取;无非是你想付出的太少,不想承担更高的成本。总之,就是你我的积累不一样,对不上罢了。
所以在这两个例子上,我们可以说,钱是一个好东西,只是我跟钱的缘分不够罢了;银行的职业确实不错,只是我跟它没有缘分罢了;正如吃不到的葡萄,其实不是酸的道理那样。
回到奇葩说的那场辩论当中,我自己认为,没有钱要不要孩子的正方,你们想通过降低钱的重要性告诉大家钱的多少不能够决定要不要孩子,但其实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管你想标榜的是什么,都不要降低另一件事物的价值。没有钱想要孩子怎么了,不妨大声地告诉大家,我当然希望在我有钱的时候有孩子,但是在我没钱的时候,我还是想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