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了解自己的人吗?
你适合什么?
你想要什么?
你能做什么?
这些问题是否在你脑海里有非常清晰的答案?
有的人坚定而清晰,有的人模糊而懵逼,还有的人,也许像我一样,是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不断与这个世界互动,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必然是越来越了解世界,也越来越了解自己。我们会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或规律,比公开演讲时紧张局促耗神耗力,一对一深谈却神采奕奕从容自信;比如看着冷冷的不容易接近的样子,有人主动走进他他会非常热情的迎接。
这样的特点或规律意味着什么呢?
很多人不知道天生我材到底何用,其实用心观察这些特点或规律,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最终就能知道自己的“材质”。
《超级个体》提出,我们只要从两方面考量自己是否适合做一件事,一个是专注,基于兴趣和能力,让你对一件事情全情投入;一个是精力,基于优势和价值让你越干越有劲。
选取自己做过的10个以上的事件,按照这两个标准进行打分,分值-5~5,来看看我获得了什么结果。
当然,以上事项是筛选过的,完全不感兴趣、非常分心无法专注的事情自己是能明显感觉到的,并不需要分析,除非你对自己的了解属于白纸状态。
瞬间就能抓取15个事件,而且是筛选过的,是因为一直在“每天三件事”,只有有所记录你才能回忆那件事并打分,我的事项耗时记录在了番茄土豆软件里,而其他完成情况或过程记录在了“三件事”笔记里。
从上往下,淡绿色的是以“图像”为主题的事项,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美术作业总是能打“优”,很明显我挺喜欢画,用手画比用电脑画更专注有劲。但画东西对我而言依然是一件高度兴趣的事情,它基本不可能成为我的职业核心价值。
淡蓝色的是本职工作中事项,淡橘色是以自己能力重心“码字”为主题的事项,非常明显,越感性的内容越能让我专心,而需要理性思考的内容比较容易分心。因为我在感性感受的时候是非常顺畅的,所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而理性思考的时候,常常会卡壳停滞,而停滞就会导致分心。
淡紫色的是关于阅读和知识摄取的,当然这一类事项的专注和精力还跟所阅读所学习的内容相关。总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和适合阅读的,精力很好,专注不够是因为确实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水蓝色的是关于沟通和交流的,我就是那个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错,只喜欢和擅长一对一深度沟通,对群体社交无感,非常抗拒公开演讲的人。
接下来,综合以上评分及分析结果,进行AEIOU分析。
活动:我的个人特点是,无组织时比有组织时专注和精力都更好。我不适合做领导者,适合作为一个参与者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互动:共15个事项,12个都是与电脑互动,其他三个与人互动的都是非正式熟悉互动。正式的互动让我有压力感,而陌生的互动让我有焦虑感。
环境:在办公室必然比在家效率高很多,因此有时我会“加班”干点儿自己的事。讨论淘宝达人是在餐厅,边吃边聊还是非常放松的,讨论职业成长是在饮品店。我是一个对环境感知不是那么敏锐的人,除了安静和干净之外没什么其他要求,个人觉得互动的人对我影响比较大。
使用者:在大型严谨的组织内缺乏热情,在小型开放型组织内更有精力。我在工作时一般不怎么关注周围的人,同时也非常希望最好别人也不要关注我在干嘛。
其实《超级个体》讲到小Z的例子时,我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我就是这样的人,一个人的时候更加专注和精力充沛,对于推动他人和说服别人没有什么意愿,不喜欢太正式的沟通,不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超级个体》给小Z的结论是——关注理念的专业性人才,适合在高度专业的团队里协作。那么我呢?
一来,既然文字是核心能力,如果继续以文字为核心,那么要培养一个专业方向,比如我就关注健康领域和家庭教育领域。一个文采很好但没有专业的人其实太容易被替代了,但一个文采很好又是某领域的伪专家倒是蛮值钱的。
第二,表达能力还不错但又不善于公开演讲,不喜欢说服人,不愿意主动,那培训师是不适合我的,但是也许可以成为咨询师,这是一个被动式工作、需要说话、一对一或一对少的工作,是一个适合我的未来方向。同样的,做咨询师也必须有专业。
所以,现在我要做的是:
首先,找一个深入发展的领域,进一个小而美的公司,做以文字为生的工作,学习一个专业的知识,先成为一个文采好的伪专家。然后,在行业内积累经验与考取资质,向咨询师进发。
至于这个领域是什么,这个公司是哪里?现在也八九不离十了,如果有万一,那也就是领域二选一,公司重新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