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自己是「时间管理大师」——
左手抱娃、右手搞工作、副业,朋友圈里晒着带娃日常与学习,日子连轴转,总觉得自己了不起。
直到被琐事如藤蔓般缠住,看着电脑里堆积的文件,我突然惊觉:那个扬言“什么都不会耽误”的自己,早已在鸡飞狗跳中乱了阵脚。
2025年的三分之一在带着些许遗憾中落幕。
盯着镜子里黑眼圈深重的自己,听着朋友圈里别人考证、旅行、赚钱的消息,我像被按了慢速键的电影主角,明明在拼命向前跑,却始终停在原地。
夜里我辗转难眠,白天给孩子读绘本时字都读错,连敲键盘回复消息都透着心不在焉——我知道,这场和焦虑的拉锯战,我要投降了。
“要不?我回老家待一阵子吧。”
我对队友说这话时,声音里带着破釜沉舟的疲惫。
回到乡下的日子真是悠闲自在啊!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原以为乡间的晨光会治愈一切:推开窗便是叠翠的山景和潺潺溪水,连空气里都飘着草木的清甜。
可前几天,我依然在焦虑里打转:公众号断更怎么办?客户消息没及时回怎么办?
那些给自己列了又没做完的事像悬在头顶的剑,让我不能完全享受眼前的美好。
直到那天清晨,我彻底关掉手机提示音,牵着孩子的手走进竹林。
头天晚上刚下过雨,林子里还缠绕着一层淡薄的白雾。
突然,一声清脆的鸟鸣撞进耳朵——不是手机里听过的白噪音,而是带着露水般鲜活的啼啭。
我抬头望去,一只灰蓝色的小鸟正站在桃树枝头,而那棵我每日路过的桃树,不知何时已结满了青豆大小的果实,绒毛般的果皮上沾着晨露。
我忽然想摸摸这些小生命。于是掏出手机,打开相机定格了此刻,这时孩子正蹲在树下观察几只爬行的蚂蚁。
那天我们走了很远,孩子一路走一路停驻,我跟着他追蝴蝶、数溪流里的鹅卵石,什么都没想,只是听鸟儿在林间啾啾,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晚上九点,我竟已经困得睁不开眼,搂着孩子沉沉睡去,一夜无梦。
在这些手机半退休的日子里,我忽然发现:焦虑的重量,原来源于太多「必须」——
必须按时更新内容,
必须追上别人的脚步,
必须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当我把这些必须从日程本上划去,身体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
夜里十一点前便能入睡,吃饭时吃到六七分饱就自觉放下碗筷,甚至能捧着一本书静静读上大半个小时。
改变了什么吗?
好像什么都没变:孩子依然会哭闹,社群里依然有新的任务,银行卡余额也没有突然增加。
但,又好像一切都变了——
我终于听见了自己身体的声音,不是被焦虑催着跑的急促喘息,而是像山间溪水般从容的流动。
我想起了4月共读的《大学》: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从前只当是书本上的道理,现在我才忽然懂得:
所谓「止」,不是停下脚步,而是不再被虚妄的期待推着狂奔;
所谓「静」,不是环境的寂静,而是让被信息轰炸的心灵,重新听见自己的声音。
这段在乡间的停滞时光,或许会成为我人生里微小的注脚。
但那些听鸟叫的早晨、漫步的午后、早睡的夜晚,却像一枚枚细小的锚,将我从悬浮的焦虑里,拽回到地面。
原来成长从不是马不停蹄地向前,而是学会在某一刻,放下手机,弯下腰,看看身边早已存在的风景——
那些被我们用「忙碌」当借口错过的,真实的、鲜活的、触手可及的生活。
如果,你也在焦虑中打转,不妨给自己一个「听鸟叫」的清晨。不必急着找答案,不必强迫自己必须变好。
有时候,当我们允许自己慢下来、静下来,答案会像春天的青桃一样,在某个温柔的时刻,自然地、悄悄地,挂满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