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春,你前天不是说帮我做院墙的,我这都准备得差不多了,你几时来?”小珍试着给他打了个电话。
“这几天不行,过几天我联系你。”大春回话。
其实小珍家里无论大事小情,都没敢劳烦亲戚。一般情况下不跟亲戚张口,除非对方亲自提出来帮忙,那当另说。
前些天,小珍和老刘两人拖着一根木材,在街上碰到了大春。二姐弟许久不见,甚是亲热。大春不愧是在外面跑的,姐长姐短的,问了一箩筐关切的话。得知小珍近二年装修了房子,连忙说,“这事怎么不找我,我给好多人都帮过忙,给姐做事,还能要了你的工钱?”搞得小珍一时都不知说什么的好。
小珍的老公,老刘是个实诚人,说我们这几天正准备修院墙。大春连忙说,“这好说,你们准备好了,一个电话我就来了。”
这不,这边准备好了,电话打过去,变卦了。
小珍也不好发火,兴许大春这两天真有事呢,过两天再问问。
2、
又过了二天。瞅着这几天天气好,况且院墙拆了,后面老敞着也不安全。不能再拖了,小珍又给大春打了个电话。
“我明天就准备做院墙,你到底有没有时候?给我个准话。”
“你还是找别人吧,我这几天阑尾炎发了,正在医院做检查。”大春说完,挂了电话。
小珍本来气性就大,心想这不是无事生烦脑吗?我本来也没指望他帮忙,这不他自己叫起来要帮忙,临了又变卦。她只好又重新约人。
院墙是修好了,但心里的事,还没过去,小珍郁闷着呢。
3、
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经历,造成了小珍遇事爱多想。老两口闲着没事,又聊起了大春。小珍突然明白,对老刘说,“不是一根藤上的瓜,还就是不一样。”
原来小珍和大春本没有血缘关系。小珍在还只有一二岁的时候就被父母闹离婚遗弃,后来被人“好心”交给了一对残疾夫妇抚养成人,而大春就是她那个后娘带过来的孩子。
自打小珍家里连续遭遇几次重大变故后,就跟亲戚家几乎断了来往。人穷志不短。想着自家日子不好过,免得受了亲戚的轻视。就这样勤发苦做,终于在镇上安了家。
老两口闲时唠嗑,就爱回味着过去的日子。
老刘知道小珍这几天心里仍未过去,就说“兴许大春这几天真有事。你就别怪他了。"
“ 谁说‘不是一根藤上的瓜,就不一样。’你看,诗秀姐、诗文他们对咱怎样?在那几年我们困难时,他们可都是年年来看我们。”
老刘指着那把铁钉耙,这还不是良秀妹送的。小珍听到这,心里好受了点。
诗秀、诗文等这几个都是后爹那里发出来的。但一直与小珍的关系都还好。
小珍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心思特别敏感,生怕哪里处理不周到,就使得这架亲情的天平失衡,造成误会。
小珍性格好强,心好,遇事总爱替别人考虑。 她就像一根纽带,小心地维系着原生父母以及后爹、后妈带来的孩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