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样一个较为宏大且平常的题目多少是有些自不量力的,关于读书这个题目很多人谈了诸多了,也已经谈了很细致了,每个人想必都对读书这件好事能说出一二点益处。我再写也只不过再重新整合选取一些观点,加上自身的体会而已。多少想到朱光潜《谈修养》前言写的,确实有些担心,搞不好又写成了有教育意思的文章。我得澄清目的有二,第一,到时间我就得写作了,作者需要读者,我需要释放,这是需要,不是野心;第二,我也得谈下确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居高临下的感觉给人是舒坦的,跌下来(心理落差)不免也会很惨,我也难免有这种心理,但最重要的是得到认同,那才是我真正的心理。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爆炸,资讯遍地的社会,讯息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和价值,这和很多人仍然极力提倡读报纸一个道理。以前的“学富五车”的信息量应该给我们至多前20十年就已经学完了,当然这仅仅算得是书本上或者竹简上的知识的量而已。这应该能够多少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全才几乎没有的缘故吧!人类的信息增长速度远超人类的智力增长速度。我想我还是会很喜欢全才博学的人,不仅因为稀有,因为他绝对会吹牛,并且是真的头头是道,并且每时每刻你都会从中有不一样的发现。
对于获取知识,必须得加上上文提到的讯息,它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越来越重要的途径了。之前总有种心理,想比较一下书本上的知识和讯息孰轻孰重,分出个高下。我现在仍完全不能说明哪个获取知识更有益,不过这种比较也实在没有必要了,因为都是好的,为什么非要有所比较呢,一旦比较成功似乎就意味着有了选择,意味着放弃,这实在是令人难过啊!现在的思想知识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也远不像中国古代那样了,我们似乎很少交流这种东西,并且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特征是某种隔离,这是现代社会自由主义的象征,通俗的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这种思想和行为独立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我想艺术哲学想创理论肯定是难度增加了很多倍,绝不是前人把道理都说完了,而是这种博学的压力将对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伟大的人物必将受到很多的打压,因为跟随者将少之又少。不过伟大人物成功之路大多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书籍本身就包括很多种类,文学的、科学的、艺术的、实用的等等。那么具体来说读书,这项活动到底有多少好处,有多少益处?在信息能够如此发达的现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是信息,是否真正思想上的情趣就一文不值,既然根本就不交流此类东西,又有何用呢?我又不能说服你,你又不能说服我,何不大家轻松一点,废除这些思想上的情趣。这些问题确实是问倒我了。我也经历了相对长时间的思考整理,但是最近我实在不想太费劲去探索这个问题了,你欢喜去读书,欢喜思考这类问题就去想,这和在问你为什么喜欢一个人一样,理由就是动作本身,不想深究了。这和另一个问题相似,比如一个人演戏演的惟妙惟肖,但是呢,他演的是一个坏人,你此刻应该拍手叫好,因为他的表演是成功的,但是你非要把道德搬上台,非要把他的生活和艺术搅在一起评价,这是有何居心呢?道理也就在此,不要用实用的价值标准评价思想上的情趣。
读书的一部分意义在于通过“巨人”更快地理解世界,在混乱复杂的荆棘丛中看到条条通往真谛的清晰大道。在阅读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就可以真正建立自己的视角了,当然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在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开阔视角。若是我与作者情感想通,我的情绪便会得到释放,我得到了认同并从书中得知有如此理解的并不是一人,我的孤独便得到了巨大的缓解。作者倘是博闻强识,那么我会为得到新颖的观点而高兴不已。也有不少人认为书中所说的皆是他已经知道的,但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有你所没有的手腕和细致的眼光,正如假使你有和作家想同的情感并且可能比他想的更加新颖深入,但是你没有他表达的流畅生动并令人印象深刻,又或者是画家,即使你有笔,你也不一定有他画的活泼,可爱,美观。再者读书也是帮助这些艺术家们作者们,他们写作品的同时,当然是希望它能够得到传播,他的观点能够得到认同,他可能还希望遇到知音。一个人认知视角和范围总是有限的,读书则可以给你更全面的认知观点,体验各种对世界有趣的理解,领略他们的情感,悲痛、欢乐、迷茫、沉重……
读书还有一个不易为人觉察到的好处吧,读书在于了解自己,以便合理的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行为。乐趣在于从作者描述的现象中,我自身的行为意识逻辑中,或者他发现的现象中,得到某种合理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得到印证或者解释地足够新奇。我不相信,一个测试就能把对自己的认识做到了解。职业规划对我来说是一个较为讽刺的词,它提醒我我并不了解自己,还要通过恶心的机械测试才能知道,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科学类的书籍能照样得到诸多乐趣,千万不能抱有偏见,这全在于你的探索。当然你也许会发现目前很多科学类书籍的文笔确实是很差。某些科学类书不如直接转看几本数学书,数学书可以完全自己探索,并且解题花招多样,逻辑上升。最近得朱光潜的《谈美书简》,他把实用的,科学的,艺术的都联接起来,把真善美的观点又结合起来,并且科学和实用也是有艺术性的,具体可参考《谈美书简》。我挺同意这种观点,他解决了我对这类问题的困惑。限于科学类书籍阅读的量微不足道,无法谈体会,只能就所读范围类的书谈一谈了。个人初始读书(指文学类)谈不上喜好,可能仅仅是心有羞愧,对不起光阴,抵不过寂寞,后来却渐入佳境,得之幸之了。
稍微谈些中西文化的差异,很多前辈大家都已经阐述很多了,虽然时代有所更迭,但是有很多差异依然鲜明保持着在。像钱穆,林语堂都阐述过,并且个人特点不同,林语堂的视角更有趣灵动,钱穆的则更为整体宏观。目前中国整个学术体制是西方的,但是这个我似乎观察到它在变化,在结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当然只是可能,我并不能给出良好的佐证。这和西医中医是一样的,西医更注重的是局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则从整体生命观之。结合十九大的内容,我发现传统文化“势力抬头”真正有了迹象可寻,虽然整体复兴还尚早。不过我也有些担心,因为怕它仍然未能适应现代社会,很多大家已经离我们远去,怕诸多积弊不能得到更正,且继承的又力不从心。仍还需慢慢调整。我很乐观,就像黄仁宇、林语堂、梁漱溟、钱穆等一众大家一样,尽管我不能说出一丁点儿论据,但是中国仍像巨人一样,并最终恢复到原来的辉煌之日。中西都有很多杰作,绝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兴起,就只学习自己的了,那是迂腐,绝对谈不上爱国了。
说了读书就不得不说写作,写作本身是爱好,也是一种对我来说,极佳的释放方式。只可惜没有太多东西可写,造成诸多的不济,难免纸上谈兵,所以只能算是散扯吧。我尽量避免记叙和描写。因为我词汇组织能力有限,最多是纯想象,那就跟胡扯一样,缺发对事物的观察。另一方面目前心情急躁,中学阶段也没有培养好,以至拙劣。但是如果让我不写,实在是让我难过。就像你不让我去思考一样,倘若真能如此,你便拿掉我这脑袋,让我既不思考,这样也就少去了写作的烦恼了。当你做一件事有归属感常常伴有较为畅快的心境,应该算是喜好吧。至此。2017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