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期间,您是否被央视推出的一档叫做《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刷屏了?中英文合璧的《登鹳雀楼》,山里孩子们演唱的《苔》,凤凰传奇将进酒,王力宏的三字经频频出现在热搜。
曾经很久,我对于国学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每年语文课本上那几首需要背诵的唐诗宋词,到了初中才知道原来《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而我四岁的女儿因为背三字经的缘故,现在就知道“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早期开始带孩子读古诗,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愿景,只是单纯的因为自家孩子开口太晚,两岁多的时候还不愿说话。可是我带她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她居然愿意配合我。之后,读古诗读三字经就变成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
还记得孩子三岁半的时候,我带她去济南大明湖,没错就是那个“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里的大明湖。大明湖沿岸种植的柳树,在那初夏时分迎风摆动,我身边的小孩突然说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时间,周围的游客都纷纷回头来找,这个咬字不清声音稚嫩的诗词,是出自谁之口。
当你看到夕阳西下,你愿意开口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还是“哇靠,太阳落山了,跟个鸭蛋黄一样,真好看。”呢?
老公出差在外地,打来视频通话的时候,孩子总爱给她爸爸“显摆”一下她又学会了什么。当孩子第一次背《声律启蒙》的时候,向来对古诗词没什么兴趣的老公,很兴奋的跟我说:“这个很好听。”
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段经典对白:
“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
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
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大多数人都被生活在这快节奏的都市里的各种事情,压的透不过气。读古诗不一定会让我们出口成章,成为一个隐居于世的大文豪。但是它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种恬静的诗意,一抹古香。
我自己对古代文学作品有说不出的偏好,虽然记忆力不好,小说情节也是下个月就忘了这个月读的。可是十几年前读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还是可以张口就来。
我想这就是流量小说和传世经典的区别吧,传世经典也许不会瞬间爆发上热搜,但是它却能根深蒂固的留在那些读过它、爱过它的人心里。
古诗词中有我们中国人的根,有我们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精神和文化底蕴,我们读古诗宋词,我们谈论四书五经,是为了更好地面对这忙碌的生活,成为一个又一个可以骄傲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