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天下传,迷醉了后世人,黄童白叟皆知“寒山寺”,更令历代人人对寒山寺趋之若骛。
《吴郡志》谓:枫桥自古有名,红兰三百,见于白刺史诗,与“八门”“六十坊”并称。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的全盛时期。陆锺琦从小就读唐诗宋词,后更因其多年高举不中而特别感触于自己与张继的境遇趋同而对寒山寺情有独钟,而即悠然遐想其遗迹盛景。
寒山寺,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502年-527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宋代太平天国初,节度使孙承祐又造了一座七层的塔,嘉祐年中由宋帝赐号普明禅院。
元代末,寺与塔俱毁于火,明代洪武中重建。世乱于兵火,寒山寺也未能幸免,曾先后多次遭到火毁,又多次在原址上重建。而寒山寺之古钟却两度丢失。
按:此时,寒山寺已有过两口钟。第一口钟即张继时的唐钟。由叶昌炽描述此丢失之古钟“炼冶超精,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稜”,钟声宏亮,夜深人静时敲钟,钟声可传至七八里外的苏州城内。坊传与考证说,团匪之乱(太平天国运动)阶段,当时无赖恶汉趁战乱盗取了古钟,卖到了上海的古董商人手里。后来古钟辗转来到日本富山县某寺,但该寺僧人竟然把寒山寺古钟熔化,用于铸造自己的大钟。第二口钟是在明代嘉靖年间,“明嘉靖间,僧本寂铸钟建楼。钟遇倭变,销为炮。”
话说,陆锺琦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职江苏督粮道,心中记挂着寒山寺,欲一揽胜景为快。
陆锺琦仍记一首清代元和(今江苏苏州)布衣陆鼎的《寒山寺》:
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
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
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陆锺琦身为督粮道,在赈灾之后,同时为漕运而忙碌,一手抓粮储,如没有相当的粮食储备,则无粮即无可谓漕运;一手抓河道治理通畅,漕河是漕运之保障。
故此,陆锺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一上任即常巡视漕河,屡经寒山寺附近地方。却现眼前的这片地区只是孤村流水映带茅庵而已,断甃(读音zhòu,意即以砖瓦砌的井壁)颓垣,鞠为茂草,今亦漫漶(读音huàn,漫漶意即文字图像等磨灭、模糊)不可辨识,一派荒凉凋零之色景,殊不称其盛名。
入寒山寺内查看,颓檐委地,无论宋碑不可得,即文、唐两碣,亦沦于灌莽之中,庙内外状况四壁萧然也,乏缮可称。此状与明代唐伯虎咏寒山寺之“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或模糊。霜华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乌”中所描写的自是出入甚大。
此状,完全出乎陆锺琦想象,令其诧异不止,寒山寺与其盛名不相称矣。陆锺琦怅然若失,为自己心中的寒山寺现状而心急如焚。
陆锺琦在枫桥附近石阶坐下,抬眼望着枫桥和对岸的荒寺,再闭目,在脑海里编织当年寒山寺,以及张继停泊的景象。
值此时,陆锺琦抬眼望去,仿佛推开了那个时光的窗,竟看到了:张继落榜,心灰意冷,遂到姑苏水乡一游,想一解心中的烦闷。乘舟游览,至晚拟夜宿河上,却心重难眠。起身来到船头,月亮当空,却隐在树梢后,随江风摇曳而时隐时现,河上渔火也随寒风一闪一闪,一只乌鸦哀婉地叫着飞过,又一声“催眠”的钟声响起,一切的一切,好似都针对落榜的落寞而生,正是“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此时的张继心内更加地凄凉,感慨万千,脱口而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首凄美的诗由此而出,寒山寺因此诗而一举闻名。
陆锺琦仿佛看到了张继在船上哀婉吟诗的情景,更感叹自己四十一岁才中进士,求取功名的运道亦如张继一般。同病相怜,不由得陆锺琦也为自己感叹起来。
恍惚间,当陆锺琦从冥想里回过神来,睁开眼,天地光明。遂自曰:“今虽承平日久,然自城以西,精蓝名刹,近如‘积善’,远如‘吾与’‘法螺’之院,‘落木’之庵,钟梵销沈,萝蒿塞径。怎个未有过而问者?”陆锺琦遂立即生出重修寒山寺之动议。
归家,陆锺琦思绪万千,寒山寺美名远扬,且寒山子的一首《佛说元平等》“蒸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这更道出了佛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佛性平等,一切法平等。
如此一处著名且崇高的好道场,怎可如此这般落败下去?思及至此,心内热血翻涌,陆锺琦遂起折报府衙称:“寒山寺,枕漕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世乱盗起,官寺民庐,一夕为煨烬。而归然独无恙,殆有数焉。时不我待,寒山寺古往今来为吴中名胜,提吴郡必思寒山寺,故当立即重修,恢复并恢弘其貌,以宏远传后世。”
陆锺琦依自己独到的眼光观寒山寺周遭,在奏折后并附上陆锺琦调查研究基础上,拟扩大寺庙范围,拓宽并加固漕河及城濠的规划设计,以求寺庙规模之宏远,值后世仰慕,能使游观者视听一新,意尤有在。
陆锺琦再查史料:粤白圣朝永乐三年,住持深谷昶禅师,赤手奋发,化募众檀,刺荆榛,畚(读音běn,指用蒲草或竹篾编织的盛物器具)瓦砾,先建佛殿,次立丈室、山门及说法之堂,棱禅之所,庖(厨房)库溜(屋檐下槽形排水沟)溷(读音hùn,意即厕所),凡合有者毕备。殿内塑释迦世尊于中,迦叶、阿难侍侧,文殊普贤二大士坐左右,梵王帝释秉。殿前,十八就真列于两旁。香云瞳暖,金碧焜(读音kūn,意即明亮;光耀)族,一会灵山,俨然未散。方丈则设寒、拾、丰干之像,不敢忘其所白也。
《姑苏志》又称:洪武归并佛宇,但列丛林,而以子院附见其下。此寺归并寺三:秀峰寺、慧庆寺、南峰寺即古支硎(读音xíng,指磨刀石)寺。庵四:祇有文殊、云泉、射渎三庵,而佚其一。然据此可见寒山寺在明初尚为丛林,盖正在僧昌崇重兴之后也。
寺有水陆院,严丽靓深,龙象所栖,升济幽明,屡出灵响,尤为殊胜。
而关于寒山寺的由来,陆锺琦在此间调研中去伪存真,有考:“吴城之西有寒山,实天平山之阴。上为法螺禅院,明赵凡夫别业也。其地去金闾不远。或疑寒山寺得名以此。”而明朝姚广孝记称:“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冠桦布冠,着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而去。希迁禅师于此建伽蓝,遂额日寒山寺。”故,陆锺琦明确指出:“明姚少师旧记,谓额题寒山始于唐元和中。此与闾丘太守所撰《寒山子诗集传》不合。”
陆锺琦从史料记载与现实构筑中不断勘察、规划、设计,意图恢复原貌并恢弘寒山寺。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