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书、考个明星大学、找份稳定工作,这真是我们那代父母给我们规划美好人生的通票,然而从未来的社会环境来看,这张通票已经作废。
10年内,80%的工作将消失!孩子的未来,该怎么办?
这是本书企宣文案也是其中一章的标题,虽然听上去有点危言耸听,但是事实上是这些事正在发生,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本书的作者是某邻国知名趋势专家(不要问我哪国,问了也不说)本书出版于2016年4月,购于2016年10月,赶上满减活动的凑单(无比感谢那次随意的凑单)。
世界正在改变,而且速度快的超乎想象,人工智能、云端、超新星、3D打印这些力量都在加速扩展,会横扫全球大多数职业,躺在学历和”关系网”上就能丰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还在紧盯着公务员、律师、医生……这些目前看似金饭碗的职业吗?
对科技颠覆反应的迟缓,未来是要付出很沉重的代价的。
认真读书、考个明星大学、找份稳定工作,这真是我们那代父母给我们规划美好人生的通票,然而从未来的社会环境来看,这张通票已经作废。
一起探讨三个问题
1、孩子未来的职业,如何定位?
2、面对多变的未来环境,孩子们必须具备的竞争力是什么?
3、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怎样提升自己对产业变化的敏感度?
作者写作初衷,不是要探讨职业本身的地位和价值,而是剖析从事这份职业所能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跳脱过去对成功的认定标准,为家长提供新的见解和参考标准,去看待未来孩子要从事的职业。
用“天赋”为职业定位
德国未来学家Mathias Horx说:“会读书的学生,只能代表他们是一群善于服从或是顺应制度的人。现在的老师也许会自认为在培养孩子的才能,实际上是扼杀孩子的天赋。”
怎么找到孩子适应未来生存的天赋,强化个人特质、培养个人内涵?
自主选择梦想的环境
父母应该放下成见、了解未来,孩子应该主动关心自己想学什么、培养什么特质、积累什么能力,未来才有可能成为有竞争也力的人才。
专业+个人特质
职业的未来很难预测,新技术和新产业不断推陈出新,让外在变量很大,造成影响的因素也相当多,任何职业都有有效期限,要随时留意社会动向,修正并重新设定自己的常识,随着产业、社会、人的变化不断的进化自己。
1万小时定律想必大家都听过,要想成为专家,需要在这一领域付出一万个小时。以前也许专业就可以不可替代,但是未来异业结盟、跨领域整合的情况会越来与普遍,跨领域人才是未来所需,所以不能只有一项专长,孩子必须有多项长才。而孩子职业选择也要适才、适性,这样他们自然而然能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建立个人品牌
孩子们必须学会向别人展现自己的优点,不要传输给孩子“凡事不争头、不压尾、居中就好”的价值观,所谓的居中、不上不下,就和最后一名一样,孩子在未来社会必须怒刷存在感,让自己成为无法被取代的人。
还必须能将个人专业内涵以文字表现出来,书籍或论文的“写作能力”,也是打造个人品牌的基础,将这些具有专业性的内涵释放出来,就能成为一个人的品牌。
面对多变的未来环境,孩子们必须具备的竞争力是什么?
把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完成时,就是竞争力。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说过:“通过课程学习事物只是被动性认知,通过思考去摸索解决方法的主动性认知更重要。”
创造力
创造力将成为构筑企业、社会及世界的基础。营造一个能启发孩子创造性环境,让他们尽情去接触新事物,积累丰富的经验。
发问
亚洲父母在孩子回家后,最常问的一件事:“今天在学校学到什么?”犹太父母却会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有没有提出什么好问题呢?”
亚洲父母普遍比较关注孩子从老师那里习得的“内容”, 胜过了解孩子的“好奇心”和“问题”,这样会让孩子越来越熟悉被动式的学习,导致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
犹太人具有丰富的创造力的基础,来源自小就养成的“发问的习惯”。不知道的东西就说不知道,想知道的事物就大胆发问,对一切事物均抱有好奇心。
让孩子变沉默的父母,就是在剥夺孩子的创造力,不要回避孩子琐碎的问题,在成长过程中只有不停询问为什么,孩子的大脑和创造力才能得以进化。
别扼杀孩子发问的机会,发问的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唯有如此,才能收获创造的成功果实。
阅读
创造力其实就是一种思考的活动,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孩子从小以愉快的心情,吸收各式各样丰富的信息。想要有源源不绝创造力,就必须先在孩子的脑海和心里,播下许许多多的思考种子,一个人拥有越多的知识,信息、经验淬炼而成的思考种子,当他需要时,这些种子就会发芽成为创造力的一部分,而阅读是最好的方式。
图书馆是一个读书、获取新知、整理思绪的好地方,孩子进到图书馆内,看见其他孩子读书时,也会有样学样地一起阅读,甚至比一个人读书时更专注。
当然父母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影响孩子,如果你下班回到家里,除了翻手机就是看电视,那么试问孩子怎么可能会养成阅读的习惯?
要把书放在孩子易于拿到翻看的地方,如果只是把书放在书架上关在书房里,那么书真的只是装饰品而已。说到这里,我觉得目前主流的家居装修方案中,真的是放大了客厅接待客人的功能,而挤压了一家人阅读聊天的空间。来客人的次数毕竟有限,而且坐在一起看电视的可能性真的是微乎其微,电视只适合出现在卧室的墙壁上,客厅应该被打造成全家人的书房,一家人畅谈见闻、诉说梦想,陪孩子阅读、游戏的地方。
记住,阅读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习惯。
旅行
在陌生的环境中旅行,思考会变得丰富且多层次,创造新的思考环境,亲身经历就是最有魅力的学习方式、也是活化思考的最佳方法。
参观
营造一个能启发孩子创造性环境,让他们尽情去接触新事物,积累丰富的经验。参观美术馆、农场,让孩子体验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孩子们熟悉从玩乐中获得快乐的感觉。
绘画
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具体呈现出来,是相当实用且重要的训练。绘画的实力并不重要,将内心想法表现出来的训练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沟通力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与人交流更能扩展自己思想宽度的更好方法了,创造孩子与人交流的机会,也极具投资价值。孩子不应该害怕接触与自己不同领域的人,与人交流就是一种免费分享彼此人生经验的方法。
所以,融入不同人群的互动能力远比“英文好”更重要。
要想孩子过上理想的生活,有太多东西比学英语和报各种补习班更重要。科技打破语言的隔阂的时代即将到来,精准的口译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普及,当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语言沟通能力时,英文只是工具。
未来,别让孩子只懂竞争、不懂与人交流哦。
适应力
别让孩子将眼界局限在自己的国家,在未来,孩子日常生活的大小事都将与世界息息相关。孩子要具备在世界各地独立行动、生活的能力,多和孩子讨论时事,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
行动力
从小,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回想一下,我觉得输在起跑线上真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不知道起跑线在哪、没考虑过起跑线到底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而现在当我们作为父母的时候,一定要从小教会孩子制定生涯规划与个人计划,让他们获得主张与辩护自己的权利、利益、责任、局限与需求,面对问题要学会正面思考,决断,并义无反顾的行动起来。
我们作为父母怎样提升自己对产业变化的敏感度?
过去的时代,父母的经历能力或受教育程度可以决定孩子考取明星大学的概率,现在的时代,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见识将能衡量孩子运用尖端电子技术的能力。
很多人不把机器人将取代人类某些职业的警讯当一回事,我们只看到了工业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许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绝对不会从事生产线作业,你以为机器人的科技发展仅止于此种程度吗?
事实上网际网络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我们生活中大部分工具已经开始电子化,将这些工具和网络全部串连在一起时,就成了智慧化的高科技生活形态,非人型化的机器人已经充斥在人类的生活里了。
你想想你上班工作、一天工作最多8-10个小时,生病、有事还需请假,而机器人呢,24小时无休、不生病不请假、专业还精准,你是老板你雇佣谁?所以孩子们的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不会累的机器人啊,这太可怕了。
本书举例指出了大多数趋势专家对消失职业的预测,医生、药剂师、律师、司机、航天员、店员、保姆、军人、搜救员、记者、老师、军人、图书管理员、调酒师等,重复性越高的工作越容易被替代,而有些产业不止是工作机会减少,而是从人类社会彻底消失。
资源回收、内容产业、3D打印产业、临终规划师、天气调节员、记忆手术医生,作者对这些职业进行剖析,为了丰富父母们对未来职业的想象,重新思考未来世界发展的新契机。
家庭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力,大多数孩子会承袭父母的价值观,因此,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会决定孩子的未来,因为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就是从生活中的这些细枝末节建立的。
所以,不要等待别人告诉你什么职业未来会被淘汰,比起这些,父母要提升自己对产业变化的敏感度,时刻保有求知欲,随时收集各种信息和新知识,并且消化成自己的常识,才是在未来生存的必要习惯。
产业的兴衰牵动着国民对职业和科系的喜好,是否读懂时代潮流与经济潮流的转变,对一个人的成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是父母必学的课题。
而且作为父母,应该舍弃努力就会成功的想法,不要觉得所谓的创业就是让孩子加盟或者开间小店,要让孩子有更远大的梦想,创造一个前所未有、跨时代的行业,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关于教育
马来西亚的教育改革方案中,政府计划将现有的国、英、数、科学等科目删掉,预计新增的科目将着重培养学生拥有下列技能,包括解决问题、分析思考、创造性思考、团队合作、领导及沟通技巧等能力,这些科目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能力无法被计算机和机器人取代。
未来的选才方式也应从考核分数,向考察孩子的主观价值转变,如生活背景、经历、作文能力、品性、才能、社会适应能力、人生目标等信息,这些更能够准确的去评断孩子未来有多少创意潜能、是否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未来老师的功能将变成指导学生理解、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品格,而知识传授的工作机器人会做的比人类更好。
人类已经进入“增强实境”的时代, 许多能力都能通过智能手机里的各种APP程序来补足,我们只要拿起手机,瞬间就能成为拥有许多特异功能的“超级人类”,这时候我们作为父母,更应该率先学会消费新技术、新信息或者新商品,这是让我们站在世界新趋势最前端的契机,以此修正并重新设定自己的常识,检视自己过去的教育观念,寻获能让孩子幸福的教育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