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跌宕起伏的世纪之交,全球经济增速滞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衰退。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特色是互联网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科技概念越来越火,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像电影中的未来生活。以互联网产业为例,中国总计互联网网站约500万个,互联网经济在GDP中占比持续攀升,已远超美国。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规模迅速扩大,互联网相关的上市企业300余家,市值相当于中国股市总市值的约30%。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4家上市公司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华为、蚂蚁金服、小米等非上市公司也进入全球前20强。
但是当所有人都大谈“互联网+”、物联网、高科技时,经济无疑进入了一个泡沫时代。这次泡沫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估值严重偏离实际价值,二是大部分企业没有独立生存能力,没有现金流和利润。
首先来看高估值。如今出现了一大批在上市之前估值就高达10亿美元,甚至超100亿美元的高估值公司。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目前这类上市前高估值科技公司超过100家,集中分布在美国和中国。从2016年中国高估值企业排行来看,高估值企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出行、O2O服务、电子商务、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行业领域。投资创业炒概念成为普遍现象,投资人、出资人、创业团队如果不讲这些热概念,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创业。2014年O2O火了,2015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如今已经寂灭无声。接着大数据,热度已经迈过高峰,逐渐走弱。2016年最热的是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到2017年人们更多提到的是共享单车。
其次看生存能力。在互联网企业竞争中,许多公司给使用其服务的顾客提供不正常补贴,以期竞争对手在资金耗尽前退出。一些科技新创公司简直可以称其是“三无一有一大”企业:无量产产品、无稳定客户、无运营经验、有精美PPT、花大把的钱。有的高科技公司成立多年没有技术量产,其应用场景也不乐观,而有的虽然流量做大了,但“利润还不如一家包子铺”,在深圳此类企业多如牛毛。
与互联网泡沫相应的,创业市场的泡沫也开始显现。上海财经大学发布的《众创空间发展报告》(2016)显示,全国众创空间达3155家,但是其中地产思维(即空间房东)、综合性的占比一半以上,经科技部认定的三批分别为136、362和839家。虽然已经关门倒闭的不多,但更多的是处于“有庙没和尚”的僵尸状态,即便是北上广,能达到50%入住率的已是很好,而不少二三线城市真的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