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知乎上的一篇文章,《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愿意来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很有感触,于是也想写点什么。
我的家在一个四线城市,后来到珠海上大学,偶尔去广州参加活动,现在在北京实习。我一直在想,不同的大学,不同的城市,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上大学之后便不喜欢回家,现在依然不喜欢,但不同时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大城市的繁华和秩序井然是它最初吸引我的理由。寒暑假从学校回家,顿时觉得无处可去。出门没有书店,没有咖啡店,没有商城,只有狭小喧闹的街道和不守交通规则的人。一个人出门很没有安全感,尤其害怕那些车水马龙而又没有红绿灯的路口。
相比之下,珠海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城市,街道永远井井有条,路边随处可见花坛、树木和草坪。而广州是我最喜欢的城市,有许多有氛围的书店,漂亮的老建筑,还有老字号小吃店。
后来我参加了果壳网和维基百科的线下活动,开始更多地接触到一些有趣的人。广州的公益活动做得很好,比如开源学校,还有教外地人说粤语的社团等等。在我看来,广州是一个富有人情味和文化气息的城市,但科技和商业发展相对欠缺。
去年暑假在广州参加开源学校的活动,到大学城蹭住。中大大学城校区多是大三以上的学生,暑假留下来实习和做实验的人很多,不像珠海校区一放假就空得和鬼城一般。早上出门路过公交车站,看见一大群身穿黑西装白衬衫一脸青涩的学生蜂拥着挤上公交车,奔向一个很可能不会留下来的实习岗位。我感觉,他们很努力,但也许缺少目标、勇气和创意。
到北京后,我住在五道口附近,每天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去上班。在办公室里一抬头就能看见著名的大裤衩,遇到雾霾的时候大裤衩会变成比基尼。周末去逛街逛书店,或者宅起来买菜做饭看电影。北京的博物馆很多,和专业人士一起逛会很有收获,就算自己看也是一种简单的乐趣。都说北上广是奋斗的地方,但我并不赞同那种拼命的工作态度。大学的时候我也有过晚上熬夜白天喝咖啡的日子,结果成绩没提高,反而得了慢性胃炎。现在我仍然喜欢喝咖啡,但我会争取在上班时间内把工作做完做好,平时注意规律作息。
大城市能给的不过是一个奋斗的环境,至于如何把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决定权在于你。或者说,经常想着工作是好的,但整天宅在办公室里就不对了。一个“有意思”的人会参加各种活动,结识各种人,以此获得新的灵感。这就是我喜欢北京的地方,它能让人保持思考。
今年春节回家,仍然感到不适应。我想,最害怕回家的应该是从二三线城市到大城市读书或工作的人,时代和环境的两重差异导致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突。也许在几十年前,城市之间的差异并不是那么大,但后来一部分城市崛起,让一部分人得到了奋斗的机会,而另一部分人没有。
小城市的人没有经历过证券、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等行业的崛起,所以即使今天信息不再闭塞,他们也不懂得发现和利用信息。他们仍然认为网络是一种娱乐工具,认为要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
小城市的人没有过追寻自己梦想的机会,很多人一辈子的付出就为了孩子,于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要求付出要有回报,要求孩子顺从而不是独立。
小城市的邻里关系更密切,但如今它带来的不是人情味而是束缚,让人时刻感受到世俗的压力。今天东家的孩子考了公务员,明天西家添了个孙子,大家一见面就问:你家孩子怎么样啦?
那么,有改变的可能吗?
我觉得,如果想留在大城市发展,就不要委屈自己回来。最好能把亲人带在身边,把老人和孩子单独留在家乡最不负责任。如果要回到二三线城市,那么你最好能够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它。至少要坚持原则,做一个不闯红灯、不走后门的人,不要被落后的环境同化。
没有人能为一个城市负责,只要自己做到最好就够了。你可能无法成为比尔·盖茨或者萨尔曼·可汗,但也许你能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你的价值也因此而体现。
这样,等到我们这一代老去的时候,不管在哪里,我们都会在自己创造的环境里充实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本文原发表于我的果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