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一代“冬皇”孟小冬的传奇人生,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她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辉煌艺术成就,作为女老生,师承余叔岩,尽得余派老生精髓;二是她和民国时期两个赫赫有名的男人之间曲折感伤的爱情,先与一代名旦梅兰芳结缘四年,却始终没有名分,黯然分手后,又与上海滩流氓大亨杜月笙走到了一起。
话剧《孟小冬》塑造人物、叙述故事、结构层次安排和舞台表现都别具一格。
剧目开头是所有主要演员上场,分别介绍自己饰演谁,以及孟小冬一生的重要经历,就像是一本书的目录或者故事梗概,可能方便观众更好了解孟小冬。
一般人物故事总是以时间为主要脉络,而这部话剧却以事件为核心,同时以时间为辅助开展。故事构架也是采取插叙和补叙的方式展开。主要以杜月笙六十大寿举行堂会时,孟小东的那一次告别演出前、中、后的表现,与姚玉兰、杜月笙的互动为主要线索,插叙了她与梅兰芳之间相识、相知、相恋,乃至分手的故事。这种叙事风格显得非常紧凑,有点像是《长安十二时辰》,聚焦小切口、关键事件,并不按时间的流淌慢慢铺开,但把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全部清晰展露了。
孟小冬是一代名伶,梅兰芳也是旦角翘楚,舞台上怎样表现这两个京剧名家,本场话剧没有让这两个演员唱戏,而是采取分人饰演的方式解决。桥归桥、路归路,话剧演员只演话剧人物,剧中人要进行京剧表演的时候,就有专门的京剧演员来诠释,同时还播放孟小冬昔日演唱的录音带,声音杳渺而有些时断时续,但很经典正宗,并弥漫着悠悠的十足的年代感。
作为老剧友,除了关注剧情,还特别看中每一场现场舞台演出的舞美和用光。
舞台布置方面,可得出这部话剧煞费苦心,用顶上和舞台上可移动的实景板,扎扎实实营造出了民国时的牌楼、屏风、隔断等环境,再辅以床、桌、椅、塌等,典型的中式风,仔细看,场景布置还有着京派与海派的些微差别。人物造型、举止言谈也完全是民国时期,以典型京腔为主,姚玉兰和杜月笙则会在沪普的基础上略微带点上海方言词汇。一块块隔板在不断移动,一个个小道具则借鉴戏曲的表现方式,由饰演仆人的演员搬动,非常符合人物职业身份特征。
有场戏是表现小冬与梅兰芳决绝,那一夜夜正好下着特别大的雨,小东一手举伞一手拎着皮箱,一重重地走过隔断,象征着她一重重抛弃了两人的爱恋情愫,直到她完全走到户外时,她就彻底对梅兰芳关上了心门,这场戏情感是极其强烈的,雷雨音效也很震撼,但表现手法却是极其古典含蓄的,唯美而动人。
这部话剧的灯光比较特殊,舞台表现上始终营造了一种明与暗的对比。整个舞台的灯光大多只有一束强烈的追光,照亮这一场景的主要人物和活动环境,其他的背景人物、环境、道具都是暗着的,那些作为映衬的京剧演员表演更是在黑暗当中只隐隐绰绰地看到了人影,这是不是要刻意表现孟小冬在舞台上的璀璨光华,与实际生活中的落寞失意之间的落差呢?
所谓民国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自由人性的崛起以及旧时道德规范标准的结合。有时极度互斥,有时有互为硬币的正反面,高度融合。孟小冬敢于突破世俗与梅兰芳在一起,并没有举行过任何婚礼,也没有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当各种小报尽显污蔑、爆料之词时,她又受不了了。民国时人似乎大气得叫人想不通,当杜月笙为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决裂进行调解的时候,他又平和地打电话说希望梅兰芳赔偿,梅兰芳非常豪气并说自己现在筹不到4万块钱,而那边的杜月笙就说先帮他垫上了。其实彼时杜月笙已经非常中意孟小冬了,两个人有点情敌的关系,他们彼此都知道。原本觉得杜月笙和孟小冬之间的感情并非真挚,前者惜才品貌,后者迫于生计,但这部剧却表现出两个人在品格和处事方式上的互为倾慕,以及对京剧的志趣相投,完全跨越了年龄、阅历和阶层,也许这就是爱的真谛了吧。
偏爱京剧的我,在想假如把这部剧改编成一部京剧,那又是怎样的感觉呢?就像是矛盾文学奖作品《主角》排演成京剧之后,那些真正的戏曲表演就显得更加专业。而这部话剧中有一个片段是饰演孟小冬的那位演员穿上了《搜孤救孤》中程婴的戏服,着厚底靴走台步,看得出演员已经很认真去学了,但感觉还是重心不稳,没有身体中正、底盘很稳、抬腿干脆的那种感觉,没有戏曲讲究的像一颗白菜稳稳立在舞台上,水袖甩得也不够优美到位,显得有点轻飘飘,这也是“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了”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