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群里面的朋友聊天,是关于断舍离的话题。
大家会提及受到家庭里长辈的影响,不舍得丢东西、会有罪恶感的经历。
这个讨论让我想起了近藤麻理惠的台版书籍《麻里惠的整理魔法108项技巧全图解》推荐序中的一段论述。
序作者说:
每个年龄层都因为时空背景而形成不同的收纳习惯。
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以前生活在战乱的穷困生活中,因此对物资匮乏的生活极度恐慌。这导致了他们养成了舍不得买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思维习惯。还会不停的把觉得能用的东西捡回家。
在人和物品当中,人是不如物品重要的。
中年一辈的爸爸妈妈,则是在兄弟姐妹众多的战后婴儿潮中长大。所有家里的东西都要好好珍惜才能传下去给弟弟妹妹用。否则就没有了。完完全全的没有了。是买不到也做不出来的。
于是他们习惯用东西坏了,想办法修好。
实在修不好的,就改一改变成其他用途接着用。
在人和物品当中,物品依然是更加贵重的。
第三代所生活的时空变得和前两代不一样管理。
独生子女年代的他们备受宠爱。家庭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了,社会上生产出来的物质越来越丰富。没有什么东西是坏了就买不到的,补不了。
所以这一代没有怎么吃过苦,也不太会珍惜。他们从小对玩具喜新厌旧,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和同学比谁的手机和球鞋更高级。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买东西更加轻而易举,于是疯狂的买买买买下积累了很多的东西。
书中对这一代的描述,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80后、90后和00后了吧。
这一代和物质的关系,更多的是占有。
说实话,我对这种“长辈评判式”的口吻是不太喜欢的。我也不太认同“没怎么吃过苦”、“喜新厌旧”、“不懂珍惜”之类的说法。(关于这一点以后可以细谈)
不过除了这些待讨论的部分之外呢,我觉得对于战后三代人的总体收纳特征还是抓得很准的。
所以,仔细想来,我们的爷爷奶奶可能也不是天生就这样扣扣索索,舍不得自己吃一点用一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以物质为最大的爱的衡量方式的。他们是被时代塑造了。而没有从时代改变中体味过来。
那么我们呢?
我们是否无意中认同了父母辈源于他们时空限制下的收纳思维方式。而不是去追本溯源,寻找我们自己的和物质真正的关系呢?
时代是在变化的。
相比于我们,那些比我们更靠近未来的下一代,如果90后00后或者是10后,他们又将会在这个点上和我们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我想他们会更加融合自身的思考和断舍离理念的碰撞。他们会更深入的思考偏向于哲学、美学和人生价值的问题。
他们身边的物品,都将只以内心的选择为去留的唯一标准。
我想起了一个英特尔在日本冲击下被迫放弃存储器明星业务,转而做处理器的那个典故。
格罗夫问摩尔:如果我们被迫下台,他们换了个新的总裁来接管公司。你觉得这个新总裁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摩尔说:他应该会裁撤存储器业务。
格罗夫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裁?
后来英特尔转型成功,成为了新领域的世界巨头。
所以我也在想:
如果那些将会取代我们的人,他们会以更加审视内心的方法去生活。他们会重新理解自己和物品的关系,会抛开前几辈人中,被时代所刻意塑造出来的思维桎梏。也会抛开消费时代下强加给个人的消费主义文化。更追求内心的快乐。简单的生活。
那为什么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