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中心主题是,我们实际上到底应该对学校有什么样的期望。作者在文中指出:“我们的学校的期望是理想化的、庞大的,综合了不同的人对学校教育的各种需要,这是所有学校都面临的问题之一:人们对学校的期望太多。私立学校或专门的、公立的、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学校可以达到一些期待的目标。但是,我们的社会传统是倡导一种能面向全体公民的、起到普通教育作用的免费的公立学校。”这就揭示了学校最本质的特点,即全纳性。使人人能在适合的年龄接受普适性的教育,作为公平之基。
那么,在满足了入学的公平之后,我们开始要思索学校教育的目标。作者及其团队基于文献梳理,得出了学校教育的四大目标领域:(1)智力目标,包括所有智慧技能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2)职业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胜任未来职业的需要,具有经济上的责任感(3)社会和公民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做好参与复杂社会的准备;(4)个人发展目标,强调个人责任感、才能和自由表达能力的培养。家长对于这些目标的态度基本支持,但是对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群体来讲有内部差异,初高中的家长对于“职业教育目标”和“社会和公民教育目标”的评分略低,而更重视“智力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初高中教育的考试评价导向,使学生以及背后的家庭都过分聚焦于“基于智力的个人发展导向”而忽视了极其重要的“职业、社会和公民导向”。
总体来说,学生、教师和家长对这四个领域的目标都比较认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我们对学校的期望应该是提供一种综合而全面的教育。但是,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在培养个性的家庭教育和培养公民的学校教育之间没有建立起理想的平衡关系。”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同伴角色开始削弱教师和家长角色的重要性,再加上互联网的引入,学校教育的作用开始悄然的发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变化。
约翰·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公民,培养工人、父亲或母亲,而是最重要培养获得圆满生活的人。”平等与质量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关键。学校教育陷入一种“一个挑战还没有结束,另一个挑战就已经出现”的循环中,对于公立学校而言,随着这种复杂和相互关联的发展变化,有了新的任务:第一,要在“普通”的学校里提供免费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从1年级到12年级;第二,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确保越来越多元化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扩大了的普通学校。第三,每所学校既要设置合理的综合的学习计划,又要保证每个学生在智力、职业教育、社会和个人发展等发面得到全面教育。第四,每所学校都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来自不同经济、宗族和种族背景的学生,要准备特殊的教育计划,把这些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文末,作者提出要实现上述的目标并不容易,须保证1.详细而明确的阐述州政府对学校目标的要求和指导计划 2.强调学校的能力是有限的 3.加强与社区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