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在经历了投资失败后发出如此的感概。
而我在昨天反思周末活动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爱因斯坦说的这句话:与其努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不如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原来活动结束后推杯换盏情深言浅时流下的眼泪,不仅有因感动而生的热泪,也有因心寒而滑落的委屈。
TA看着我的眼睛,伤心地问:“磊哥,我不是怪您,这和您没关系。我只是想问,还能改变吗?”眼泪瞬间涌出眼眶,努力忍着,还是一颗颗吧哒吧哒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转眼毫无踪迹。正如那刻我的心情,整个人被撕裂成两瓣,一个张牙舞爪,一个追悔莫及。
在五月二十四号接到这个任务的一霎那,我的直觉告诉我:事不可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就是放空自己,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去聆听,尽量促动当责者去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苛责别人。现场的克制、沉默,确实非有足够的勇气不可,我也打心底里暗暗叫好十分佩服。可是没想到“代偿”机制的作用是如此迅速,心不甘情不愿的沉默很快需要寻找出口,然后将十几个小时的集体努力瞬间击个粉碎。
问题在哪里?我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如果再来一次,我可以做什么?什么是我模式化的认知?这种“套路”还有用吗?除此之外还有我知道却不愿尝试不愿接纳的其他方式吗?…
仁者如射,反求诸己。救赎之道无他,唯自我反思尔已矣。
依靠线性推导可以解决的都是常态逻辑问题,比如对照目标找差距分析原因找方案,比如常规管理模型PDCA都是如此。此类问题哪怕边界条件再多,也是可以逐步独立分解挨个处理,比如天体轨道计算、发射宇航飞船等,有人称其为“拼图式问题”:有一个大蓝图,不同的拼图相互独立,只需要不断试错最终一定能拼出来。诸如自然科学大多是此类问题。而涉及到人与人互动的问题,那就要复杂得多,有人称其为“魔方式问题”:彼此高度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单独拼成一个全色面毫无意义,而要六面到位,必须要有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难怪牛顿会有此感概,也难怪爱因斯坦会如此善意地提醒。人的系统中的问题,很少是“拼图式”的绝大多数是“魔方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一动我跟着动,我跟着动你又跟着动,还有其他人也会不停地动。价值观上能寻求共识,其难度远超天体物理。八十年代美国“挑战者”升空厚迅速的爆炸,大物理学家费曼牵头调查的结果表明:物理原因是U型环遇冷失去弹性脆裂,深层原因是价值观冲突引发的强权与沉默。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这是鲁迅说的。我说:如果爆发后还是死亡,我难辞其咎。我需要努力修补这个即将碎裂的“魔方”。自我始由我终,既然已经投身于此,实在是义不容辞,哪怕我撞个粉身碎骨。️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