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结束了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不同于一些古典文学经典,这个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学者,却与当代的我有着极具冲击力的深处共鸣,一种年轻学子共有的热血憧憬,让我为他眼中看到的那个博大多彩的世界而震撼倾佩。
我们其实很难真正认识到自我的渺小,有时甚于美化这种走向庸碌的平凡,走向现实的路上,会有像我这样的一批人逐渐明白,拯救人类,改变世界不是我们航向标,我们只是社会一处微乎其微的一个零件,服从,顺从大潮流的方向,从而追求的个人的幸福才是我们此生的姿态。这样的理解可能过于悲观,平凡的一切当然也可以被想得很伟大,取决个人的态度而已。但我想表达的并非是所谓“终其一生,如何去定义平凡和伟大”,而是我们用了多透亮和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人生和世界。我是一个当代的大学生,一个经过层层筛选,足以步入最高等级教育机构的“人才”,或许在大学生泛滥的今天,不足以有这样的骄傲,但作为这一群体,我们始终会在无意识里还告诉自己,“我们是走在时代最前锋的年轻人”,我们戏耍在自己的同学圈,玩最新颖的游戏,穿最fashion的衣服,我们彼此交流调侃,跨市跨省后接触到的一切,已经填充成自我认知里最高端前沿的部分。
寒假初期和同学相约在杭州看大学,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对比,让我惊叹连连,羡慕不已。当我们能为了大学面积,宿舍条件,交通程度等等的落差而郁闷失落时,这些虚无无益的自我难受带不走现实,终归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太小太小”。
回想自己为了一点时间,来回的精打细算,沾沾自喜,为了一点点的荣誉分数的不爽怄气,还有急迫的收集课目里的小聪明秘诀,一个高大的大学生的却有一个狭隘无知的背影。看不到世界有多大,就不知道自己多浅薄。当我们还在为自己背负的一点压力委屈难耐时,有一大批真正的带队者,已经走向了世界,李开复,就是那个让我看到世界的人。
无论是哥伦比亚大学,还是卡内基梅隆,都激起我心里无限的憧憬和欲望。尽管有着世纪之隔,但学校所设立的制度安排,教育模式却到达当代中国大学也难以企及的高度,当然在小小的三流大学就读的我没资格说这样的话。在他叙述的环境下就读,让我真正体会到,学生们涌动着年轻人的热血,在创造里不断学习。就如世界名校在培养有用的“人才”,而我,更像一个标准流水线下的“产品”。我无法表达现在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总之,他不能激起我自我的欲望和冲力,所有的前进,看似都是压力的被迫驱使。小格局成了我的姿态,也似乎终变成我的未来。我甚至憧憬到假想,假想我在那样自由别样的环境里成长,会不会改变这从小到大永远“中位者”的标签。
我不只一次吐槽,觉得有部分大学课程可有可无,无论对专业还是为人都是废话式教育。李开复解决了我的疑虑“教育最终剩下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一种贯穿所有课程的主线,习惯,价值观,以及一种受过教育者应有的思想高度,才是我们受益一生的东西。
《世界因你不同》真正做到了“成为一扇窗”,一扇跨越自我的世界之窗,或许在人与人的比较之下,他放大了令人窒息的“硬件”差距,但他同时也告诉我们改变力所能及的“软件”差距,为人谦和,诚信自信,做最好的自己,便是成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