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春是下屋村本地人,从小生活在这里。
而她的父亲王正源是北方人,逃荒来到这里。
那个时候,王在春的爷爷,赶着种猪在各个村庄里跑,为了能带个馒头回家,给家里的老婆和幼小的王正源。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缺吃少穿,有一天,王在春的爷爷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听人说,是被官兵抓走了,去当兵了;还有人说,是抓去做苦力了;还有人说,一眨眼就不见了……
从此,王正源,也就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
王正源就到处给人放牛,睡牛棚,捡牛粪。
那个时候,王在春还没有出生。王正源也还只是个小男孩子。
王在春的奶奶,拉扯着王正源长大。
村子里物资分配不均,王在春的奶奶决定带王正源来南方,听人说南方靠着河,富裕。
南下的人有很多,挑起扁担,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带的,换洗的衣服,然后找了空荡荡的家里,带了两扇石磨过来。石磨可以干什么?可以磨米,磨小麦,把硬的磨细。前方尚且不知道在哪里,但是他们还是坚持带石磨过来。可能这是唯一可以有价值的家当了。
跟着南下的人群走,走到哪里,就算哪里。
看到了行人,就笑笑,脚走出了血泡,就歇歇。
走了很多的路,来到了南方,下屋村,一个地图上非常偏僻的地方。但是,是一个有山有水有土地的地方。土地多珍贵,只要愿意做,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王在春的奶奶带着王正源,决心在这个村庄扎根了。
村庄靠着山,山上树木多,泥土多,可以生火,可以烧瓦窑,可以盖房子。泥巴墙盖的房子就是后山烧出来的。后来政府下令不能随便烧瓦窑,这些就是后话了。
但是当时,王在春的奶奶和王正源就靠着帮忙村里人烧瓦窑,活下来了。
母子俩相依为命,王正源逐渐长大,长得健壮。邻里介绍了一个距离他们十公里的南岗村的一个寡妇,寡妇有两个女儿。
寡妇前夫腰上长了个包,当时的医疗技术不行,抬着到处治,耗费了很多钱,虽说是很多的钱,不如说是耗费很多的米,那时就米兑钱。后来拖的时间长了,再后来就走了。
寡妇带着两个女儿,就过来了,跟着王正源过日子。
再后来,王在春和她的妹妹就出生了。
王在春后来回忆小时候的往事时,脸上会不自觉的露出气愤的神色,也会自言自语道:村里人为什么会介绍带着两个孩子的寡妇给她的父亲,正值健壮的年轻男生。脸上的神色,就是那种村里人对外乡人,没有依靠人的一种愤慨。
两个姐姐,不是父亲的亲生孩子。平时在家里,会没有存在感,吃饭就吃饭,无事时,自己玩耍。等到大了,两个姐姐都分别嫁到临村。
妹妹比王在春晚出生,要宠爱,喜欢撒娇。王在春以前看到自己的妹妹发脾气,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父母敲门,各种哄和安慰。王在春想都不要想。
王在春那种发自骨子里要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就是从路过的村里人一个眼神,或者任何一个过度解读的笑容里。
王在春不懂她自己是怎么变得要强的。王在春的妹妹也不理解。
王在春家里姐妹多,有姐姐,有妹妹。在农村,老大是个宝,老小是个幺,中间出生的王在春,没有人疼,书不让读了,因为读多了书,以后要飞出去。王在春饭量大,体力活就多做。拉车要用力气的活,就喊王在春来做,父母希望让王在春招个上门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