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老师的名字早有耳闻,他的公众号也一直在关注,他的课堂实录、出的书也时有翻阅,但第一次现场听他的《鲁迅的“恨”-----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就被深深的震撼了。徐老师这节名著导读课不紧刷新了我对名著导读课的认识,启发了我对整本书阅读切入点及主问题设计的思考,更加深了我对2022版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的理解。
一、整合读:选点突破,明内容
初中语文2022版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设计任务群。学习任务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选择恰当的切合点,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鲁迅的“恨”-----朝花夕拾》这一节名著导读课,徐老师选择的教学切入点是鲁迅的“恨”,以“恨”为点为线,设计学习任务群:鲁迅“恨”过的人有哪些?你认为童年鲁迅最“恨”的人是谁?重读《父亲的病》思考哪些句子最能体现鲁迅的“恨”?猜猜青年鲁迅最恨的人是谁?这一节导读课中,徐老师以“恨”这一个教学切入点延伸出一条线,抽丝剥茧处之伸至整一本书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以宏观的角度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
落实了初中语文2022版新课标中“学业质量”对本学段的要求:“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二、微观读:圈点批注,品人物
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多种阅读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这是初中语文2022版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徐老师的课就很好的践行了新课标这一要求。在解决学习任务3:重读《父亲的病》思考哪些句子最能体现鲁迅的“恨”时,徐老师引导精读这相关内容,指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有效信息(最恨的句子)。在学生个性化表达后,引导归纳:鲁迅童年恨庸医,后来立志学西医。
在解决学习任务4:“猜猜青年鲁迅最恨的人是谁”时,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品读“呜呼”了解鲁迅无奈、愤恨的情感及弃医从文的原因。再由:他恨过许多人,但他绝没有一个私敌。这个话题,不动声色地引领学生品味“恨”背后的义,点明是恨亦是爱,一体两面,从而以小见大,掌握了人物形象,升华主题。
三、思辨读:纵横比读,培素养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书中内容,还要及时帮助他们归纳分析,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会。
在本节课上,徐杰老师通过鲁迅的“恨”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如设计了:鲁迅恨过的人有哪些?引导学生回顾整本书的内容,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训练;还设计了:你认为童年鲁迅最恨的人是谁?青年鲁迅最恨的人是谁?由恨过的人聚焦到“最恨”的人,这是引导学生对鲁迅童年、青年恨过的人进行横比阅读,而对鲁迅由由童年到青年的分析,这以是引导学生纵向比读,从而理解鲁迅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变化。
思维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训练的有无,是衡量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尺。显然易见,徐杰老师以“恨”这个切入点为主问题,不断引导学生纵横比读,在纵横比读中落实了学生思维能力 这个核心素养。
徐杰老师这节课以“恨”为点为线,串连了整本书的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由由面到点,整本到单篇再到段、句,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满盘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