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修订的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列入课程计划,“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上升到了课程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整本书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困扰一线老师的难题。2015年,我和学校同学科的老师们一起做了一个课外阅读相关的课题,但课题只着重探讨的课外阅读如何实施的问题,关键是解决如何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问题,而对于整书阅读的课程指导策略研究浮光掠影。整书阅读关键在于“整”字,难点在于老师对阅读方法策略的指导和阅读过程的管理。
今天上午,聂智老师执教了一节《朝花夕拾》整书阅读课,他用自己巧妙的设计、灵动的语言、丰富的学识,超群的智慧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整书阅读指导课。整本书阅读的课型大致包括三种:读前的导读课、读中的交流课、读后的展示课。今天聂智老师讲的这节课是导读课,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范式。
一、立足学情开展教学 聂老师在登上讲台前,预设的是学生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与学生交流后,才知道学生已经读过了。聂老师随即调整了教学思路,在学生已读的基础上,上的这堂阅读课。他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是与学生交流后,依据学情,沿着学生的思维推进的既凸显了课堂上学生的主题地位,又实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高效与灵动。
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老师开课介绍说“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后面他又问学生“既然你读过了这本书,你认为这本书有趣么?”是啊,学生已经读过了,他也有了发言权。“老师认为有趣,也不一定有趣,老师的话也不一定对,你要有自己的看法。”看似简短的几句话,老师渗透给学生的是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和品质,这种品质对学生来说多么重啊!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课本上说拿破仑是英国打败的,德国课本说拿破仑是被德国打败的,于是有人问学者罗素:“让我们的孩子相信谁呢?”罗素答:“让英国的孩子读德国的读本,让德国的孩子读英国的读本。什么时候孩子不再轻易相信什么了,教育就有成效了。”这个故事告诉给我们教育的启示是:当孩子开始独立思考的时候,才是教育有效果的时候。这无异于给那些习惯给学生标准答案的老师当头一棒:你是在教育怎样的孩子呢?
三、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策略 整书阅读教什么?靳彤教授说,教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让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聂老师的这节课高明之处在于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他的每一个小小的教学活动都有落脚点,都有对学生阅读方法的点拨。比如:
读一本书前,我们要对整本书有个整体的把握,如何整体感知一本书?聂老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拿到一本书先看封面、作者、看小序、看目录......“我们只要看一篇就知道大致内容了,那就是《小引》。”以《小引》总写这本书的内容,也正是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书的地方。 “如果我没有读过这本书,请你用几句话介绍一下这是一本文怎样的书?可以从内容上,语言上,篇章结构上.....介绍这本书。”其实也是在教给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整本书。
再如:在学生读《狗猫鼠》之前给学生方法的指导“四个不要”。对于经典作品,初中生大多有畏难情绪,鲁迅的文章是思想的经典,也是语言的经典,是学习现代文学不可逾越的高山,但与初中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的隔膜。聂老师的这“四个不要”就是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明白经典作品并不用每个字都要认识,每句话都要理解。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的内容,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启发,经典期待着与你以后的重逢。
三、让阅读回到真实的情境中生活情境是学生名著阅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聂老师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五猖会》中的经历?读书要读进去,就要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建立连接,在书中读出自己。与杨绛先生所说的“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感去生活。”意义是一样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读书最终是朝向自己的,读书就是读自己。
四、任务驱动,让学生的阅读走向纵深最后一个环节,推荐整本书。聂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并生成本书的探究专题,如鲁迅笔下的人物、动物,鲁迅的童年......并适时提醒学生“读散文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名著阅读没有定法,读进去就好。”有了问题的驱动、有了方法的引领,相信学生的阅读会更加深入、高效。
可以发现,整堂课聂老师所有的指导都指向了学生的“读”,课堂简约、灵动而高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 2020.10.16